辽代佛教造像风格分析
从辽代佛像的遗产来看,晋北相当集中,西京大同是辽代佛教中心,也是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佛教圣地,其佛教艺术遵循唐代风格,结合游牧民族精神创造健美对称的佛像风格,可称为辽金。
辽金佛像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性格,是佛像汉化后的胡化,又称游牧化。从出土的山西、河北、内蒙古、辽宁等地的辽墓壁画中可以看出,大同以北的墓壁画大多保留了游牧民族的生活特征;大同以南的墓壁画大多是汉族贵族,仍然保持着汉族的许多生活习惯和服装特征;只有在西安的佛教艺术中,它才成为胡汉民族融合的交汇点。
1.造像体例
辽代所有寺庙的佛像都很大,主尊突出。空间布局以佛为中心,依次为弟子、菩萨、护法力士、供养人等。;这种风格与唐代现有的五台山南禅寺东大殿一致。辽代对唐代佛像风格的继承特征鲜明,体现了一种浩瀚的气象。
2.造像姿势
辽代佛像不仅体型大,而且体型端庄,体积感强。造像庄严挺拔,面相丰圆结实,弯眉细目,眉间白毫硕大。其中菩萨体型结实高大,天王威猛神武,供养者体型小,衣着朴素。大同华严寺合掌露齿菩萨是辽代佛教造像中最具代表性的,被誉为东方维纳斯。它的身体微微向前倾斜,健美的姿势与希腊断臂的维纳斯相似,充分展示了契丹民族骑马和倡导运动的时代特征。
▲大同华严寺合掌露齿菩萨
图源:中国大同雕塑全集·寺庙雕塑卷》
3.造像服装
魏晋隋唐造像服延续发生变化。
佛像的服饰依然是褒衣博带式,虽然施彩贴金,但整体还是比较庄重朴素的。
菩萨的服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它保持了传统的印度斜披络腋窝贵族服装;另一方面,魏晋以来受南朝士大夫服饰和形而上学影响的仙道风格的丝带,但耳轮低垂镂空贴塑花饰是辽代彩塑的独特点。
项饰比前代华丽丰富,最典型的是菩萨头上的花冠在辽代变成了满是金箔的高筒金冠。
菩萨的裙子有游牧民族的胯部护理裙和皮带,野兽吞下皮带,裤子和高腰靴,与现实生活中唐辽时期的将军服装风格相同。它显然反映了北魏本土化、隋唐中国化和世俗化后的胡华风格。这种多民族风格的融合是辽朝对印度佛教雕像的又一次转变。
▲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寺辽代彩塑文殊菩萨
4.雕像的颜色和装饰
辽代佛像,设色华丽沉着,艳而不浮,塑画融合,沥粉贴金。造像服装多为沥粉贴金图案。佛背光、宝冠、项链、胸衣、衣衣缘、裙子、佛座上装饰纹饰。佛背光、金冠、法座上有化生佛、化生童子、小飞天,衣服上装饰着龙纹、凤纹、鸟兽。植物图案包括牡丹、宝相花、缠枝忍冬、葡萄图案、卷草图案等。天象图案包括火焰图案、网眼图案等。
▲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菩萨
羊肠裙上沥粉贴金的龙纹和凤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