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灵谷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
灵谷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始建于天监十三年(514年),是南朝梁武帝为纪念著名僧人宝志禅师而兴建的“开善精舍”,初名开善寺。明朝时朱元璋亲自赐名“灵谷禅寺”,并封其为“天下第一禅林”,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
灵谷寺唐朝乾符年间改名为“宝公院”。宋开宝年间,易名为开善道场。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题寺额为“太平兴国禅寺”。元朝及明朝初年时被称作“蒋山寺”。明太祖朱元璋选定此处修建自己的陵墓明孝陵,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将原寺移到灵谷寺现址,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之间的一片谷地,可谓山有灵气,谷有合水,故而命名为“灵谷禅寺”。用砖石砌成的无量殿(又称无梁殿),安置无量寿仏本尊,灵谷寺的寺匾额是朱元璋所赐,并敕封寺名“灵谷禅寺”。
灵谷寺,由寺庙建筑、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和灵谷公园组成的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山陵东面。灵谷寺大门是一座三拱门的门厅。大门正南有一个长近百米的月牙形放生池(又称万工池)。大门后的过雨道是无梁殿。殿前有一座五楹带顶的阵亡将士牌坊,中间坊额刻“大仁大义”,背面刻“救国救民”。坊前置一对汉白玉雕成的貔貅。无梁殿后是阵亡将士第一公墓,此墓连同位于东西各300米处的第二、第三公墓共埋葬北伐与抗日阵亡将士1029名,弧形墓墙后是松风阁,建于几十级台阶之上,九楹二层,外有回廊,四周红柱环绕,二楼为中空式。
阁后甬道正中置宝鼎一座。上刻“名鼎垂勋”四字。宝鼎向北是灵谷寺的标志性景点灵谷塔。无梁殿东有大雄宝殿、大道觉堂、观音宝阁、藏经楼、弥勒殿等建筑。寺门对面是一座带顶的黄色照壁。向东过小桥是座五楹的古建筑名“流觞厅”。由流觞厅向东南是邓演达墓。墓门正中是一座圆形花坛。游廊尽头各有方亭一座。墓前雪松、龙柏,地下铺草坪,东、西、北三面有石墙环绕。墓前有花岗石墓碑,刻何香凝所书“邓演达烈士之墓”。
灵谷寺山门是灵谷公园的大门,这座仿古建筑的山门是20世纪30年代重建的,其形式为三拱门,绿色琉璃瓦檐顶,外墙为红色,所以也叫红山门。门额上有“灵谷胜境”四字,是现代书法家钱松岳先生的手笔。门外的一对石狮,是建造阵亡将士公墓的北平军分会赠送的。
红山门后一条青石铺就的两道,在道的尽头,矗立着一座阵亡将士牌坊,牌坊建于民囯二十四年(1935年),是为纪念北伐阵亡将士而建,牌坊的台基长32.7米,宽16.6米,高10米,共五间,全部用钢筋水泥构筑,座基外镶花岗岩,绿色琉璃瓦覆顶。牌坊前中门门额上横刻“大仁大义”四字,背面刻“救国救民”四字,都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题写的。
无梁殿是明代灵谷寺仅存的一座建筑,因殿内供奉无量寿佛而得名。由于这座殿是砖石拱券结构,不用梁木,所以俗称“无梁殿”。无梁殿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年),大殿的东西长53.8米,殿前露台宽敞,面阔5间,进深3间。殿顶是重檐九脊琉璃瓦,屋脊上的3个琉璃瓦塔是喇嘛塔。其建筑结构改变了中国古建筑梁柱结合框架式的建筑传统。整座建筑找不到梁柱,全部用砖砌造而成。
灵谷寺是南京市著名佛教寺院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自20世纪70年代开放以来,灵谷寺已接待了成千上万的游人、香客,并与海内外开展了广泛的佛教文化交流活动。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以及台湾的许多佛教团体和友人都光临过灵谷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