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建筑资寿寺-画塑双绝,三晋古寺名寺!
资寿寺,俗称苏溪寺,位于山西省灵石县东10公里处的苏溪村西侧。根据现有的纪念碑,寺庙成立于唐代咸通11年(870年),重建于宋代,以祈求圣佛祝福和保佑普通人长寿命而命名:资寿寺。所谓的资本,供应,给予。
据说宋代寺庙的香火相对繁荣,每天都有20多名僧侣鼓过大厅。金代末年,寺庙因周围的森林火灾而被摧毁。周围的绅士、商人、村民等,捐赠了银、财产,于泰定三年(1325年)重建寺庙。
至明正德16年(1521年),大规模补茸完善,但香火不如以前。后来的朝代,虽然战争鲜,但寺庙和佛像的损坏并不大。现有建筑均为明代重建,均为砖木结构。
资寿寺,寺庙朝南,背后青山连绵,寺前溪流漏水,山川秀美,是三晋古刹难得的风景。总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古刹高耸,飞檐四挑,亭台楼阁高耸,亭台楼阁林立。顶部三色琉璃瓦相间,从远处看飞阁流丹,气势十分壮观。主楼896平方米,以仪门屏蔽砖雕墙(即照墙)为中轴线。
入口处有一条20多米长的砖栅栏走廊,从低到高逐渐延伸到庭院。奇妙的是,这扇门的设置也很有气势。它的建筑是两层楼的结构,主要精工在上层。顶部的灰色脊兽,瓦挂青兽,四面飞檐,周围的八柱支撑,形成走廊风格。鸟瞰,可以看到整个寺庙的景观。寺庙前后分为两个庭院。
前院又称外院,主要建有天王殿。定居在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殿额傅山先生的书匾山林野趣四个黑底金字,给人一种青铜铸铁、雄伟挺拔的印象。据说这是傅山应邀参观灵石四大家族之一的两渡何家讲座。
殿宽3间,深2间,前后开门,可进后院。殿两侧有四尊天王雕像,身高约3米。人物生动饱满,造型魁梧逼真,富有古代武士强大的形象特征。
后院相对宽敞。在中间的平台上,有一座大雄雷音殿,与天王殿遥相呼应。这是整个寺庙的主厅。门额上挂着一块书,上面有一块万德巍峨的横匾。笔迹柔和毅、潇洒。当地文人在民国12年修缮寺庙时,书刻。
殿阁有三座,里面有佛主释迎牟尼的三尊雕像。殿堂两端有三座弥勒佛殿和药师殿。平台下的两厢廊分别配有弥陀佛殿、三大士殿、藏王殿和二廊殿,分别有三座。其次,在两个医院的左右上方,有钟和鼓的二楼。
例如,当前院进入后院时,很明显,古人在设置这组建筑时,到处都注重方向和结构的对称性,甚至院子里的四个小而精致的纪念碑亭也是对称分布的。可以看出,寺庙建筑的结合主要吸收了中国传统对称美学的特点。
画塑双绝
移动观看后院各殿宇的彩塑、绘雕、结构,各有其妙,相对完善。如果从艺术的角度来比较,收藏主厅、药师厅、三大士殿最有魅力。
一是三大士殿彩塑。大厅里的三大士观音像和周围大小不一的16位罗汉,体型优美,表情逼真,色彩清淡朴素,图案自然得体,堪称全寺90多尊彩塑之一。有的合十沉思,有的追溯静坐,有的愤怒,有的谈笑风生……真是栩栩如生,棚韧如生,突破了古代彩塑中干篇趋同的模式,不愧为我国现存明代彩塑中的珍品。
二是主殿和药师殿的壁画。尽管他们经历了沧桑,但仍然保存完好。画面构图大胆,色彩丰富,工笔丰富,技术好,寺庙里的九幅壁画独特,图片分别描述了佛陀释迦牟尼的传说,图片有青山绿水、人物花鸟等,精致的地方也是画面钩金装饰,直接感强,人物生动细腻,线条清晰自然。咀嚼后,都为古人精湛的技艺而叹息。
三是药师殿的天花板。其结构设计精巧独特。更不用说几十块方格中画出的草药花的美了,光是中间饰有金色浮雕盘龙的两个长方形顶板就足以让你欣赏。它们用无数小巧匀称的彩绘斗拱,按照八封图案,层层向内支撑,深度约1米,形成盘龙八封外封的立体氛围。在我国北方的寺庙古刹群中,这种巧夺天工的奇制结构也很少见。
资寿寺以大雄宝殿为主,建筑工艺精湛,造型简约美观。此外,西北角还有藏经楼、真武阁、方丈院、千手观音殿、禅堂院;关帝庙和戏台建在东南角。它们日夜与主楼共存,相得益彰。
资寿寺作为明代古建筑,于2001年6月25日被列入《中国名胜词典》,并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