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登封会善寺: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早建立的佛教寺庙之一
会善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太室西南麓的翠峰下。它属于曹洞宗。它与少林寺和嵩岳寺一起被称为嵩山著名的寺庙。会善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早建立的佛教寺庙之一。几千年来,它已成为嵩山著名的寺庙。它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而且建筑而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而且与众多著名僧侣有关。
北魏孝文帝立会善寺为行宫。隋文帝因其众善会聚之地,被命名为会善寺。从孝文帝到武则天,会善寺的辉煌远远超过少林寺,其中道安禅师、净藏禅师、普寂和僧等27位高僧代代相传,使会善寺引起了世界的关注,闪耀着嵩山。会善寺曾是八方众僧云集受戒的著名戒坛,唐代女王武则天赐佛拜僧的佛教圣地。唐代天文学家、高僧一行弃官出家的名山福地。
会善寺坐北向南,山门宽5间,深3间,硬山小灰瓦顶,中间3间砌券门,明间门券上嵌有长方形横匾书会善寺三字,内供白玉阿弥陀佛1尊,是明周王赠送的。山门东西两侧各建一座硬山造掖门,后面有大雄殿,月台上有明成化七年(1471年)铁钟一口,高1米以上,重650公斤。大雄殿宽5间,深3间,单檐歇山顶,檐下有巨大的斗拱,为五铺做重拱双下昂。殿内减柱造,梁架为四椽搭牵,用三柱。
成立于元代,后多次重建。寺西山坡上原唐代名僧一行禅师创作的琉璃戒坛,五代被毁,唐代有两根残石柱,柱面雕天王像,柱底雕鬼兽。寺西有唐净藏禅师塔,西南、东南有5座清代砖塔。寺内现存的主要碑刻有东魏宋阳寺碑、北齐会善寺碑、唐道安禅师碑、会善寺戒坛等,具有重要的书法艺术价值和历史文献价值。寺西有唐净藏禅师塔。
会善寺大殿是元代建筑,附属文物有4座清代砖塔和大量石雕,其中琉璃戒坛和两座阁楼砖塔特别有价值。楼阁砖塔是嵩山地区唯一的建筑类型,造型独特,甚至美观,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研究价值。东魏散落,北齐时期石刻造像,唐、明、清代碑杰33品(件),明代铁钟等文物,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书法和史料价值。会善寺大殿宽五间,深三间,单檐歇山筒瓦顶,出檐深,斗拱大,造型简单。
外跳五铺作重拱双下昂,模仿宋代的做法,昂首下垂。昂的后尾是卡住的假昂尾,没有宋代通昂那么实用;角梁的后尾嵌入殿角下的垂柱上,而不是与相邻斗拱的后尾交叉;梁架采用宋代月梁的做法,但表面雕刻粗糙;檩条和柱子也有同样的特点;殿内减柱,即小心减前两根金柱,次间减后两根金柱。梁架为四椽负担,结构严谨,保存完好。斗拱、角梁、乳负、丁负、桔头、丁华抹拱等典型做法都体现了元代建筑技术的重要特点,在建筑艺术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2001年6月25日,会善寺作为元至清时期的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8月1日,历史建筑群(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东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中岳寺、嵩岳寺塔、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