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文化:福州古城建筑与风水学
城市是人类的聚居地,因此对其地理环境有很高的要求。自古以来,人们就在选择城市地址的过程中,总结了一套建筑风水理论,旨在为人们创造一个适应人与自然的美丽环境。让我们来看看福州古城建筑的风水模式。
福州位于福建东南部。在古代,它是闽江的入口,四面环山,气候宜人,地理条件优越。福州是福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明初福州府城重建后,形成了理想的风水格局。
明代福州古城建成后,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从城市的角度来看,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方山(五虎山),北有莲花山。这四座山的余脉环绕着福州城,形成了山环形势。闽江从北向南,穿过福州城南,支流环绕福州城,形成水环形势。
古代风水家把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称为太极,认为既有天地,天一太极,地一太极,万物又称太极。故地理太祖,一龙之终,占领的疆域,收获的山水,合成一圈,这个太极也是。福州的地理环境符合太极地理要求,宜建府城。根据风水家的观点,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山水集,四势群近有情,真穴必居包裹,所谓藏风聚气者也是如此。山水环绕的地理位置非常适合人们的生产生活,繁衍生息,也就是附合风水家的理论。
风水家还认为,太极是分层次的,物物有太极,风水言太极尤燕。太极有三层,风水有外罗城,外太极。龙虎砂为中太极,护穴砂为内太极。它的穴坪在太极中间。”从这个理论上看,闽越国的冶城、严高的子城、王审知的罗城、宋代的外城,一直到明代的府城建筑,是一步步向太极风水理论接近的过程,明代的府城才完善了太极的布局。
中国建筑福州城被靠近圆形的城墙包围。它的道路水流反映了藏风聚水的原则。城市的中心是鼓楼。当你爬上楼梯时,整个城市都在望着太极穴。福州市建筑的重要特点是按照风水理论规划布局。福州古城建筑自北向南形成南北中轴线。城北为屏山,建在屏山正北城墙上,称为样楼,后改名为镇海楼,为全城制高点。华林寺是全市最重要的寺庙,从镇海楼向南。镇海楼与华林寺上下呼应,成为城北最重要的风水宝地。
经过多次重建,镇海楼于1970年被拆除,至今未重建,令人遗憾。由于某种原因,华林寺东移。虽然保存完好,但风水格局也发生了变化。从华林寺到南,是城隍庙。福州府的城隍庙是都城隍庙,是全省最高水平的城隍庙。几年前,房地产开发被摧毁。后来,有人呼吁重建,几年前重建,但规模和制度相差甚远。
从城隍庙到西南不远就是布政使署,是全省行政长官的公署,也是全省行政事务。从布政使署到南,就是鼓楼。这是全市的中心,风水穴位所在。不幸的是,这座建筑于1952年被拆除。现在有空间名称。虽然有识之士大声呼吁重建鼓楼,但仍未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鼓楼西南为总督衙门,是全省最高军政长官驻地,全省重大事件,在此作出决定。这里是历代省政府驻地,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至今空余省政府路的地名。从鼓楼到南门,有南街相通,其中东西两条内河相通,由勾栏桥和安泰桥连接,形成城市自北向南的中轴线布局。这是一条风水线,集中了全省最重要的公署、寺庙、城楼,体现了风水中天圆地方中心点的理论。
南门有四座山作为福州城的案山,形成南屏障,保卫府城。第一个案例是横山,现在是吉祥山;第二个案例是天宁山,现在是烟台山;第三个案例是高山;第四个案例是方山,也就是五虎山。这四座案山的阻挡,凶猛的东南风已经是城市中的微风,符合藏风聚气的原则。
福州古城建设的平面布局采用风水思想中的四分世界观,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代表东、西、南、北守护神。福州古城建有东、西、南、北城门,与中央鼓楼相结合,形成阴阳协调的布局,反映了天圆的局面。古城由南北中轴线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为闽县,西为侯官县,东西两侧相对平衡协调,形成均衡的城市布局。
从南到北,南门东有山,西有乌山,形成双阙守门。以下是:东为府学、闽县学、闽县衙、鳌峰书院;西为侯官县学、侯官县治、道山书院。东西有两个水关。西水从西湖进入西门水关,穿过定远桥,到双抛桥,与西南水关水汇合;东西水汇合;南至乌山桥下至东,安泰桥与东水汇合。西水从东湖澳门水关进城,西经庆城寺在勾栏桥与西水交汇;南至德政桥,水分两支,一支在安泰桥与西水交汇,一支在南沿水部大街出东南水关。
这样,城内河大致形成了二纵二横井字布局,使全城人民受益均衡。除中轴线外,西侧还有从北到南的街道,从北门沿南后街到道山路;东面还有从北到南的街道,从井楼门的街道向南到山脚下。还有两条路,一条从西门经过鼓西路和鼓东路,通往井楼门;一条从东门向西到双抛桥,形成三纵两横的大道布局,交通便利。根据风水理论,任何地理,无论风水有多好,都必须采取措施补救,福州古城也是如此。
综上所述,传统风水理论贯穿福州古城的建设和完善。这些风水概念大多是合理和科学的,从中国人民的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其中一小部分是由于人们对自然没有完全了解,对自然有敬畏心理而产生的迷信。如今,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回顾城市建设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古代风水理念,对当前城市的规划建设起到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