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思想:中庸与和谐,恒变兼容
散布在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古建筑,就像一段序曲的音符,演奏着历史的声音。那些安静的中国古代园林,那些不同的西方古代建筑,都记录了沉重的历史,被时代的品牌所烙印,成为世界之间无字的古籍。
中国古建筑思想
建筑是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历史沧桑的见证,也是文化和思想的出现。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语言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无论是宏伟的宫殿、庄严的寺庙、安静的花园还是丰富多彩的住宅。
表述出了丰富而深刻的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同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建筑在材料、结构、布局、空间及环境的选择和处理上都体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中庸和谐
中庸是孔子提出的中国传统思想的最高价值原则。这一概念体现在古代建筑中,建筑的平面布局对称均匀。在布局上,必须有一条庄严的南北中轴线主线,起着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这种模式已成为中国古代各种建筑组合的缩影,如宫殿、宫殿、政府办公室、寺庙、祠堂、会馆、书院等。
“天人合一”的中庸思想在古代建筑上还体现为中国古代建筑在发展中不追求房屋过高过大。因此,中国古代建筑从造型和体量上看,无论是帝王宫殿还是传统民居,总体上一直是向平面方向发展的,由间构成单体,由单体构成庭院,再由庭院构成建筑群,形成一种连续绵延于大地的感觉。
就建筑群的组成而言,如北京紫禁城建筑群,除了庭院和轴线的组合外,还必须定义单个建筑的等级和名称,形成各得其所、互补的局面。
从宫殿的平面布局来看,也有严格的主次、内外等级。它的外朝和内卧完全分开。建筑的等级甚至可以反映在三个并列在大台基上的大厅里:
太和殿级别最高,屋顶采用重檐;中和殿是皇帝大朝的准备用房,只用单檐四角保存尖顶;保和殿是宴请重臣、举行殿试的地方,地位比中和殿重要,所以用重檐休息山顶。
在普通住宅四合院中,人伦关系体现在平面布局上。长辈住在房子里,哥哥东哥西,女人住在后院等等。房间的功能关系是人际关系和各种人的活动规律。
一般在一组建筑中,正、倒、箱、耳、门、大厅、走廊、部分房间都有自己的等级,不得高于主。即使墓地面积、墓高、墓碑形状、神道石刻,甚至棺材祭祀器皿,也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违反这些制度的,应当受到刑法的制裁。
如果你侵犯了皇帝独特的形式,罪行可能会遭到极大的逆转。此外,中国传统建筑从整体布局到精细装饰,都有非常规律的数字差异关系。
因此,在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建筑中,宫殿、寺庙、陵墓、寺庙、宫殿观、祠堂等,其平面布局具有明显的中轴线,主要建筑布置在中轴线上,两侧为衬里建筑,衬里建筑应统一、对称。这种庄严、整洁、对称、衬里的方式完全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
古代宫殿建筑是最高统治者通过建筑艺术展示帝国的力量和威严,象征着王权的至尊和永恒。因此,中国古代宫殿强调群体势头,群体序列有助于渲染统治王朝的威严,群体布局有利于反映宗法等级的尊严。
恒变兼容
古代中国人认为世界是悠久而平静的。从秦朝到清朝的2000多年里,台湾基础、柱加斗拱和大屋顶的基本形状仍然是一样的。在平面组合中,无论使用要求如何,都往往以单体和庭院沿地面向外扩展。梁柱组合的木框架也从古至清末使用。
事实上,古人早就知道木材的一些缺点,随着工具的改进,中国古代的石结构建筑技术不亚于同一时期的西方国家,这可以在中国的许多寺庙、塔、石窟和筑中见证。
中国之所以使用木材,是因为阴阳五行的传统观念。因此,明清时期,长期采伐耗尽了中原地区的森林。此时,小材料宁愿用铁箍拼接,也不愿用石代木材代替,这反映了对传统的严格遵守。
如果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框架结构和标准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体现,那么中国古代建筑榫榫结构的不同组合是中国人善于灵活思想的体现。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穷则变,变则通的思想意识,体现在中国古代建筑斗拱结构的榫卯上,即既可左右相连,又能前后相连,又能上下相叠,还能随意组合,或变通而成八角形、六角形、圆形、扇形或其它形状。
此外,虽然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结构基本上只有两种:吊梁式和穿斗式,但无论哪一种可以在不改变框架系统的情况下使屋顶曲线,并制作翘檐、重檐、钩连、穿插、穿搭等风格,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恒变兼容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