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传统建筑中的雀替-力与美的和谐
雀替是中国几千年建筑史上形成较晚的构件和制度。根据历史建筑遗迹和历史记载,其构件的原型可见于北魏,但在宋代,它还没有正式成为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时,它只是柱子上的拱形横木,上面雕刻着一些简单的浅雕,装饰效果很小,没有被注意到。当时,它不被称为雀替,而是被称为角替。
明朝以后,随着精细装饰风的逐渐形成,雀替这一部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明中期演变成倒挂龙形,构图不断发展。雀替线条流畅简洁,装饰风格粗犷。清代形成了繁文缛节的装饰风格,雀替也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风格构件。其精雕细琢的工艺和生动的形象大大丰富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形式。
清代,雀替,又称插角或支撑木,放置在梁与柱交点的拐角处,是檐柱与梁之间的支撑木,承担建筑屋檐与檩条之间的各种内外力,将屋顶的大部分重力传递给柱。梁柱之间的支撑是不规则的三角形,就像一对翅膀伸展在笔直的柱子上端,不仅缓解了柱子给人的单调和开放感,而且填补了屋檐下的建筑空白,使整个建筑充满了无限的张力。雀替虽然是基于力学原理演变而来的构件,但后来的造型发展更多的是由于美学原因。
因为雀替就像一对翅膀,延伸到柱的两侧,所以柱头的装饰问题得到了合理的解决,后代的建筑也被模仿和继承,大量的雀替作为柱头装饰。雀替似乎是柱头与梁额交接处不可或缺的组件。由于构件位置不同,对构件的要求也不同,雀替的现状和风格也不同,丰富了传统建筑的美观和内涵。在传统建筑中,雀替的油漆或雕刻非常华丽,因此成为传统建筑中最张扬的构件之一。
雀替的艺术表现可以直接和间接地区分开来。文化水平较低的商家、暴发户等,其住宅雀替雕刻内容和意图更直接,直接,清晰;文化水平较高的文人儒家商业住宅,其表达内容和意图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巧妙的画面构思、优雅、含蓄、发人深省,这类作品所占比例很小,是雀替的珍宝。
潮汕传统建筑中的雀替代
在潮汕传统建筑中,雀替代是传统建筑的必要组成部分,其形状可以根据主人或工匠的意愿进行塑造。该构件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是力与美的和谐协调。
以狮、鹿、象、凤、麒麟等为代表的潮汕传统建筑中常见的雀替动物。狮有威是百兽之王,民间有镇宅驱邪的说法。鹿在传说中是护卫灵芝仙草的瑞兽,“鹿”与“禄”同音,是“加官晋爵”的美好象征。象性情温和,行为端正,是兽中之德。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神圣、吉祥、喜庆的东西。凤居百鸟之首,凤鸣之音,凤来仪是和平美好的征兆。麒麟是瑞兽,象征吉祥,送子麒麟的形象被广泛使用。
人物题材是雀替的精髓,表现内容更广泛,包罗万象,各具风采。民间常见的内容有福禄寿、和合二仙、八仙过海、渔樵耕读、刘海戏金蟾、魁星点斗、天兵神将等。木雕历史典故、戏曲人物、民间神话物、民间神话和文人形象。一些有文人画风格的木雕雀替代,优雅脱俗,有儒家风格,弥足珍贵。
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雀从一个简单的机械部件到机械与美学的统一,经历了外观、工艺、装饰、色彩的变化,逐渐以生动的艺术表达形式,带来力与美的和谐、动静、舒缓与宣传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