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对苏州古建筑设计建造的影响
作为吴越水文化发源地之一的苏州,拥有三横四直的城内水道,环城河道和大运河,人们的生活起居离不开水,建筑多依傍河水而建,河湖周围建筑物比其他地区的建筑数量大质量高。为了适应苏州多水潮湿的自然条件,并合理使用河流以及降水,苏州人民筑造房屋时会充分考虑到水对建筑物的影响。而人们的建造与生活为水赋予了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循环往复,而形成了苏州独特的水体文化以及浓郁的古城水景建筑特色。
一、历史背景
苏州是吴越水文化发源地之一,而吴越水文化作为古代最主要的水文化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苏州作为中国著名古都,曾为春秋之吴国、战国之越国、三国之孙吴、元末之张吴等多个政权的首都,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
南北朝时期, 作为水文化中心的苏州,与杭州和会稽(绍兴)一同成为中国水文化发展的代表。唐宋时代南方水利工程发达,沿海修筑海塘、疏浚河湖很普遍, 出现了苏州为代表的一些水利建设著名城市[1]。后梁期间,吴中承平,钱氏于太湖旁置"撩浅军",专事兴水利、防水害,农业因此常获丰收。
从春秋时期开始, 一直到如今, 苏州地区的水文化与当地建筑风格成为中国传统江南建筑的代表,影响深远。
二、苏州水及文化
1、主要河道:
苏州自古有"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 。比较著名的主要有:
(1)京杭大运河:一共四段,从北到南有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苏州是江南河一段,也是末段,位于寒山寺西侧的枫桥景区边。
(2)平江河:伍子胥建苏州城时,就被定位成苏州城的主干水道,平江河位于古城的轴心。
(3)护城河:苏州护城河的水来自太湖和京杭大运河,又汇入长江和大海,伍子胥开凿胥江将太湖水引入城,而大运河又将长江水不断注入。
(4)山塘河: 山塘河是大运河西北方向进入苏州古城的主干河道。北起白洋湾, 南至阊门,长6200多米。山塘河与大运河连接贯通, 是大运河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大运河苏州段的主干航道之一。
2、降雨量
苏州全年降雨量大约在1048毫米,降水充沛,气候潮湿。每年的6月中下旬到7月中旬进入梅雨季节。
三、水周边建筑特色
古城自古"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保留至今,使得城内形成了"小桥流水"的独特风貌。
1、色彩特点
因为苏州河道众多,温度适宜,因为植物生长具有的向水性,所以临水区域植物生长茂盛而且颜色鲜艳。为了使建筑能够和谐地掩映在"桃红柳绿"的自然风景之中,苏州古建筑的色彩为"粉墙黛瓦",建筑多为白墙灰瓦。
本年7月1日正式施行的《苏州市城乡规划若干强制性内容的规定》明确规定:古城内建筑物外立面色彩应当以黑、白、灰为主,体现淡、素、雅的城市特色。
2、建筑材质
苏州古建筑作为中国古建筑代表,古建筑多以木构形式出现。为了防止木质因为水的浸泡或者长时间处于潮湿的空气之中而腐蚀,苏州建筑的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部分漆的是具有较高的耐水性、耐烫性、耐久性等优良性能的广漆。广漆能够很好地解决木质结构带来的问题,使得苏州古建筑得以大批保存下来。
3、建筑风貌
苏州水巷驳岸上会有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景观,建筑以轻巧简洁,虚实有致为造型。水乡河水众多的自然条件就出现了水巷、小桥、驳岸、踏渡、码头、石板路、水墙门、过街楼等等富有水乡特色的建筑小品。
古时初建苏州城时,定平江河苏州城的主干水道,苏州城以平江河为中心轴线发展而来,"水巷小桥多,人家尽忱河",人们沿河而居,小镇沿河而铺展,有一河一街、一河两街等形式,形成"水桥房"的格局。流水环绕门前屋后,水、房、桥融合,成为苏州的骨架。
于2003年1月1日颁布的《苏州市古建筑保护条例》中,第十条规定:协调保护区或者古建筑比较集中的区域内进行建设的,不得破坏古建筑的环境风貌,其建设方案必须征得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报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四、古建翻新后对水体环境产生的影响
1、修理翻新古建筑时,现在使用的为木构固色的颜色漆类,为合成工业漆一类,流入河中不易分解,造成河流水的污染。
2、一些地区会采用地势上的坡度,利用坡度使水流将漂浮在水面的生活垃圾引入垃圾过滤的版块,以保证水质。但是容易引起河道的堵塞以及河水的不流动。
3、房屋清洗剂多含有大量磷,这种洗涤污水排放到河流中去以后,会使水中含磷升高,使水质出现富营养化,导致各种藻类植物疯狂繁殖,水草狂长,这些水生物死亡腐败以后,会放出甲烷、硫化氢、氨等大量有毒有味气体,使水质混浊发臭;水体缺氧,使水中鱼、虾、贝类等水生物全部死亡;使河流湖泊变成死水,严重影响周围的生态环境。
五、结语
苏州城的建立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全国唯一一个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降水丰沛,水陆并行,城市建立在河网之上,出现了众多临河贴水的优秀古建筑。苏州古城建筑离不开水,水文化是苏州古建筑的精神支柱,形成古城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并以此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蔓延开来
但是不合理翻新古建会对水体环境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所以我们在了解认知苏州水体对古建筑影响的同时,还要多方面考虑当今社会水体与建筑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