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重识中国文化!
当建筑呈现出美时,一种凝固的文化和艺术会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动力和吸引力。在创新的过程中,建筑应该思考如何找到其文化来源,如何在保持原有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收;现代建筑和传统中吸收了什么营养物质。
这些年来,建筑是个百家之言,并没有确切的评判标准,要做出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完美状态是一个煎熬的过程,这里需要保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份尊重,也需要对现代生活的一份理解,要把这两个方向连接到一起并有一个新的呈现结果,注定是一个很纠结的一个过程。
以建筑重识中国文化
从本质上讲,重塑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建筑穿衣戴帽的过程,而是要深入思考中国文化背后的外观。我们应该坚持传统文化的哪一部分?现代主义建筑如何与我们的现代生活相结合?中国文化体系的维度多而复杂。通过建筑总结一条文化主线,呈现当代生活与传统文化对话的结果,并将其纳入产品体系,在当代背景下形成新的文化意识。
无论是现代中式还是传统中式,我们仍然遵循对传统礼仪观念的理解,这是不变的。就像国外的黄金分割比例是0.618一样,中国传统文化礼制的比例是固定的,但它不同于国外。在这方面,虽然我们是在现代环境中长大的一代,但我们很少做一些非常灵活的空间建筑技术,比如结构主义,而不是盲目地追求现代。
根据中国传统建筑的规范,文化纹理保持不变,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独特的结构技术进行项目,这在全国都是一样的。包括建筑教育,我们近年来看到的建筑往往朝着两种趋势发展,一种是与传统住宅相关的深入研究,另一种是利用中国传统技术与国际标准相结合,形成新的语言机制。
从目前的空间结构主义或空间参数设计来看,每个人都受到现代主义的巨大影响,或后现代结构主义和参数设计,更停留在一些新技术上,甚至一些建筑使用极端的技术来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一些类似的中国传统符号故意无限,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传统文化;我们不能因为对传统文化的偏好而改变它。就传统文化而言,贯穿古今的传统礼制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在当代生活中构建传统的建筑文化?
通过传统礼仪观念回归建筑本身,建筑本体的规制将面临新的思考。现在,许多传统建筑的规制,即使是传统建筑的修复方法,也不一定有规制或标准体系。如果综合考虑建筑的现代风格表达,建筑本体的既定规制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现代风格的表达。
首先在材料上就有制约,大家印象里中国传统建筑的材料更多的是砖、木,那么受砖、木属性的影响,中国的传统建筑在高度上就有很大的局限性,要在这种局限性中建造心中理想的建筑,中国人自然而然把“心之大”寓于“形之内”,运用了“小中见大”的手法,随之演变为一种“府制”的观念与规划,即形内具化为府内的规制。大家可能都去过故宫、颐和园、恭亲王府。精湛的构图手法在建筑和园林中展现出强烈的震撼。
我们会发现,传统的北派造园技术和南派造园技术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在一个小格局中表现出强烈的气场。
例如,南派花园一般都比较小。一个花园只有几亩地,可能比几百亩地的花园差很多倍。然而,当我们走进里面的花园时,我们根本无法体验到一种小小的感觉。它会让你一步一步地改变风景,通过各种精致的小处理和小场景的创作技术,也会使用几十种接近技术,让你充满乐趣。它也通过两件事来呈现:一是建筑规制,二是空间秩序规制。这两种规则形成的空间场所精神给了我们一种亲切感和崇拜感。"
这是我们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引进的理解,也是我们所掌握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无论是大小小的园林技术,还是建筑规范的建设技术,都是我们最希望遵循的传统。
此外,现在有了强大的现代材料供应体系,我们不能盲目地保护我们的祖先,必须捡起一些不合适的渣滓回到传统,也说继续香,硬砖、木结构,使建筑不节能保温,也不能满足国家节能环保的标准要求。
其次,人们现在应该节约资源,尽可能小,我们的房子垂直延伸,所以这些让我们不再像以前的规则,富人住在大花园里,没有钱住在小破房子,现在人口密度和城市生活密度要求我们的建筑必须节能、低碳、环保。
因此,当代建筑首先要考虑是否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可能需要更具体地实现城市核心资源的共享,这必须是住宅建筑必须面临的问题。如果建筑的位置应该在城市的核心区域或副中心区域享受城市配套设施的便利,那么现代建筑的问题也应该符合传统的建筑规范概念。
过去,中国没有太高的房子。现在,如果你想把房子修得又高又直,你必须平衡空间、细节和辅助关系的规划。困难在于如何保持建筑物变高时原有的监管要求。因此,在思考产品的过程中,任何创造工作的细节都应该非常谨慎。我们不能再使用单调的技术,而是需要更多的抛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