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传统建筑文化和狮子形象
狮子的形象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活动中,长期以来深受中国人的喜爱。它不仅直接出现在传统民间活动的舞狮中,而且经常出现在古代建筑的素描和建筑结构中。可见其形象在中国已经流行很长时间,并融入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众所周知,狮子不是中国本土动物。为什么狮子作为一种瑞兽,从大到宫廷花园,再到人们的家庭,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形象?我们似乎可以从中国传统的建筑装饰和建筑素描中找到答案。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狮子形象在中国建筑群里似乎是随处可见,例如:天安门、紫禁城、乾清宫、颐和园东宫门、北海永安石桥、富人大门前抱鼓石上的狮子,全国寺庙、衙署等前面也有。狮子本身是一种典型的进口产品,但狮子在中国有如此大的影响。因此,可以推断,它逐渐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过程是王子、贵族和平民接受狮子的过程,也是狮子形象在中国逐渐适应和衍生的过程。
在狮子出现在中国之前,我们更熟悉中国本土的老虎。它作为野兽和野兽之王的形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汉代墓室的画像石和画像砖上有大量的老虎形象。站着的老虎走着的老虎,回首往事的老虎,连虎头、虎身、虎尾都刻画得非常细致生动。
在狮子成为中国的主流野兽之前,老虎被认为是一,地位很高。在秦汉建筑屋顶的瓷砖中,有龙、虎、凤、龟的形象,被称为四神兽。据说这些瓷砖是专门用于皇家宫殿建筑的。可以看出,此时的老虎已经从野兽中分离出来,升华为与龙凤并列的野兽。
狮子最初生长在非洲和亚洲的伊朗和印度。据说在19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安息国(今天的伊朗)国王把狮子送给了汉章帝。从那时起,狮子从异国他乡来到了中国。然而,当狮子第一次来到中国时,它并没有被视为深受欢迎,而是被视为异兽和奇兽。因为它凶猛,它也是一只凶猛的动物,只能在笼子里喂养。
古波斯国家以崇狮为时尚之王,戴着金花冠坐在金狮身上。佛教也把狮子尊为兽中之王。据说佛陀出生时,500只狮子从雪地里走来,在门前迎接佛陀的诞生。佛像法者一样坐在狮座上,后来有了文殊菩萨骑狮子的固定形象。随着佛教的引入,狮子在佛教中的形象被神化和艺术化。此外,狮子在起源和佛教中都有地位。因此,它改变了狮子在中国被视为凶猛的动物,并开始进入人类生活和艺术领域。
在中国古代被人们认识了的自然界动物,绘制在当时的工艺品上,往往还根据这些动物的特征表现特定的思想内容。远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可以用粗糙的石头工具狩猎,所以他们会在陶器上画鱼、鸟、鹿,认为这些动物是人类可以捕获和经常接触的动物。秦汉时期,我们在皇宫的瓦片上看到了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的完整图案。由于它们凶猛、美丽、长寿,它们具有权力和吉祥的象征意义。
宋、明、清时期的皇帝、文武官员和骆驼马不仅为活着的皇帝服务,还为死后的皇帝服务。狮子作为兽中之王,自然和其他动物一样,就像它在佛教中充当护法者一样,它也会起作用―一个守护者的角色,所以我在陵墓的石兽行列中发现了它的形象:它通常在墓门前,狮子在重要建筑的大门两侧保护大门,以增强主人的力量。
我们还发现,门左边(以人脸朝大门外为准)的是雄狮,它的特点是脚蹬一绣到球;门右边是雌狮,脚下按一幼狮,这已经成为固定的样式了。这种布局的原因可能与中国传统有关:古代宗法制度规定,凡宗寺,包括墓地的排列,最早的祖先居中,然后是二世。四世等双数祖先位于祖先的左边,称为昭位,三世五世等单数祖先位于祖先的右边,称为穆位。因此,在家庭中,长辈和年轻人都遵循昭穆的制度。比如兄弟住在房子里,兄弟会在左边,兄弟会在右边。如今,雄狮和雌狮的分列也符合昭穆的顺序。狮子被用在建筑物上后,不仅出现在陵墓和大门的两侧,还可以在石栏杆石柱基础石基座上看到狮子的形象。
狮子的风格,这里指的是一种艺术风格的狮子作为一种雕刻作品也像其他艺术作品,有自己的风格特征,自古以来,在中国留下了许多石狮铁狮子和铜狮子,从历史的发展,每个时期的狮子雕刻都有不同的风格。
公元6世纪,南朝建都建康(今南京)王室在这一带修建了许多陵墓,现在在墓前留下了一批珍贵的石兽,其中梁晓静墓前的石辟邪是最重要的。辟邪是指辟邪,其实是狮子的原型创造的,所以我们把它当成早期狮子的代表。
它很高,从地面到顶部近三米。整个狮子的形象与真正的狮子并不完全一致,但整体表情非常强大,充分展现了守护者的姿态。
唐代顺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以北,四面八方门口都有石狮作为守护。这些石狮的特点是身材高大,形象比南方石狮更接近真正的狮子。石狮的整体形象,立者昂首挺胸,让人望而生畏。
北宋建都河南开封皇帝陵墓统一建在河南省巩县。现在墓前留下了大量的石像,其中有许多石狮。与南北朝和唐代的狮子相比,宋代的石狮更现实,更接近狮子的原始形状,狮子头上的卷发更接近现实。
明清时期,建筑里有更多的狮子。在宫殿、花园、寺庙和王府里,到处都是石狮、铜狮和铁狮。宫中的狮子最具代表性。从紫禁城太和门、宁寿门、乾清门前的几对狮子来看,它们的特点是形象更现实,形状比过去更复杂,细节更多,四肢肌肉起伏,头发卷曲,戴铃铛,但不注意狮子的整体形状,失去了狮子的力量。
这种风格的变化自然不是偶然的。狮子雕刻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必然符合当时总体的艺术风格和建筑风格。唐代统一中国,维持了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因此,唐代可以说是建筑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这在当时的宫殿大明宫、林德殿等宫殿建筑中,在佛光寺等宗教建筑中,在许多唐代塔和大量的唐代装饰雕刻中都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建筑风格的特点是规模宏大,气魄雄伟,突出了建筑艺术的巨大效果,壮丽而不纤细。我们也从唐代留下的石狮身上看到了这种风格。
水平比较,中外狮子的形象也有风格差异。作为狮子的艺术形象,中国、印度、波斯甚至希腊和罗马的狮子都是自然界中真正的狮子,但我们看到的中西狮子雕刻在形象上最明显的区别是一个注重相似性,一个追求相似性。
中国狮子不求形态的真实,无论从狮子整体到四肢头部都不追求与原形的完全相符,它们讲究的是狮子整体的神态,为了表现这种兽中之王的凶勇威武,可以夸大狮子某一部分的比例,可以不符合解剖地将狮子身上或者四肢的肌肉,任意起凸可以将狮子嘴中的牙变大变尖,这种风格特征在唐代石狮和清代紫禁城的铜狮铜狮上看得很清楚。
然而,印度和西方的一些狮子非常注重形状的相似性。狮子的整体头部和四肢应与原始形状一致,狮子身体和腿部的肌肉起伏也应与骨骼和肌肉的解剖学一致。它们的整体特征是形象非常真实,但魅力还不够。这种风格的差异自然与中西方对艺术创作的不同追求有关。不同的传统与绘画和雕刻等艺术类别的创作有关。
狮子的形象不仅以石头或金属的形式出现在建筑的前面,而且出现在建筑的结构中,这表明中国人喜欢狮子的形象,特别是在民间,狮子作为一种装饰出现在建筑结构中,如牛腿、梁,不仅突出了人们对狮子形象的认可,也向往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