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封开县古建筑设计特点及保护建议
古人从洞穴走出山岗、台地上建房,开始定居生活,经历了数千年发展史,人类对居所不断改进、创新、发展,从建筑材料到建筑结构都不断进步。本文对封开县最具代表性六处古建筑的特点作概述,以及对其文物保护工作作出了建议。
封开县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特殊――扼两广之咽喉,是岭南古代南北水路交通的要冲和枢纽地带,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从秦代开始,中原人民陆续南迁,对岭南的早期开发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封开古建筑设计建造具有自身独特的风格,既融汇了多元的文化因素,又受到封开的自然、经济、人文等诸方面的条件制约。具体表现为,既保留古制,又融汇中西;既讲究“风水”,又有地域共性。封开的古建筑,大体上归属于西江流域和广府子体系,其建筑技术具有我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本文侧重对封开境内现存古建筑的类型和主要特点作些探讨,并重点介绍几处有代表性的现存古建筑。
一、古建筑的类型
封开县现存古建筑的类型有古城墙、古街道、寺观庙宇、宗祠、牌坊、民居、茶亭、古桥、家塾书室、炮楼、古塔、古村落、古墓葬等十多大类。
全县现有明代砖城两座,古街道两条,历史风貌较好的古村落13个,古建筑3000多处(栋),具有一定文物价值的重要古建筑300多处。其中,宗祠97间,庙宇22处,古桥5处,古井5处,茶亭5处,炮楼2处,古墓葬22处,古塔1处。其余均为民居建筑。
全县出土的两汉时期陶屋模型多样,这反映出封开古建筑在两汉时期趋于成熟。可见封开古建筑的起源以干栏式(高脚屋)建筑为特色。近年来在杏花的古遗址已发现有六朝时期的瓦当。到唐宋见大梁宫、大造宫、泰新桥而知其成熟。到明清则继续发展,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如平凤镇的盘王庙、景福宫,南丰侯村乡贤牌坊、莲塘庙、酒井桥等建筑为其代表。近代又有中西结合的平凤石氏大屋、杏花伍氏家宅及南丰镇骑楼商业街等等。这些古建筑以其轻巧玲珑的造型,博取古今中外之长,灵活多变的风格,精美、古朴的装饰而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封开现存古建筑很多都被本地人有意识地保留下来,形成一座座建筑群或古村落,这是对封开历史文脉的保留,给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和丰富的文物资源。
二、封开县现存古建筑的主要特点
1:古建筑的类型丰富,种类齐全。从它的质量和数量以及其类型的丰富,可以从这一侧面印证,古代的封开是沟通岭南岭北的中转站和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
2:古建筑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礼制制度,在各建筑组群之中,以中轴线贯穿,左右对称,前低后高,长幼有序,主要建筑位于中轴线上。
3:古建筑中保留了许多我国古代建筑的早期营造手法和特征。例如在明清时期已较少使用的柱顶大斗,在各大宗祠中还大量使用。其材料挑选和形制规格随金柱的不同而变化,梁柱构件和营造手法,都非常明显地继承、保留了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的建筑风格和结构特征,因而是十分珍贵的古建筑标本。
4:古建筑十分讲究风水。由于北回归线在县境横穿,气候湿热,人易得病。古人相信“气运谶图”之说。大凡兴工动土,必须察看地理形势,审辩基地是否“得水藏风”,然后选择一个环境优美,形胜俱佳,所谓“阴阳之交”、藏风聚气“的宜土进行营造活动。诚然,风水堪舆之学也有其适应自然环境的一面,与古人的思想观念、审美意识也有很大的关系。
5:古建筑的山墙边的装饰,通常是黑色为底的水草、草龙图纹,俗称为“扫乌烟,画草尾”。因为黑色在五行中代表水,谓玄武居北方。屋脊装饰夔纹,俗称博古,应该是从商周的夔龙纹抽象变化过来的,也是五行之中南方尚水的内涵,并赋予深远的文化渊源。镬耳山墙,又称鳌耳屋,也是这里常用的脊饰,同样可以视为一种亲水特性。
6:古建筑群或古村落大都处在一个比较好的自然环境中,如杨池村背靠青山,面对从工挖掘的环村河及池塘,整个村落处于一种山环水抱的状态,这反映出先民在建村时十分注重选址规模,营造出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相互协调的生态环境,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哲学思想高度浓缩和具体体现,很值得后人借鉴。
7:古建筑也有中西文化交汇的物证。它很早就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并将其吸收,融汇运用到各类建筑之中,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如建于清末民初的杏花伍氏家宅,其正脊上的西洋建筑模型图案;又如平风石氏家宅,其内部很多运用一定跨度的砖拱结构代替传统的木作梁架,不但在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上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而且在建筑外观上模仿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很具艺术价值。
8:古街道建筑根植于本土的地方特性,商业街道两旁的建筑,普遍采用骑楼式建筑,因为这种干栏式建筑适用于遮阳、避雨,方便山区城镇商业活动和集市贸易。这种下空廊支柱,上为起居室的房屋模式,可以视为干栏式建筑的一种衍续模式。
9:民居建筑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简单的平面作矩形的悬山顶房,四壁砌墙,不用梁架,无窗户或仅在山墙开数个透气小窗(俗称猫儿窗),用屋顶开天窗采光,这是数量较多的一种。二是“三间两廊式”合院建筑,其中又可分为几个类型。最基本的为一列三间悬山顶房屋,中有门廊和小天井,墙体有坭砖、坭砖外包青砖和青砖三种。到清代,封开地区大量出现风火墙装饰的合院宅第和以纵横三条轴线“三进三横式”的大型住宅(俗称九座屋)。又有从“九座屋”演变出“十二座”(如杏花伍氏大屋)。建筑材料的木料多用杉木。上述两种民居建筑,很少采用梁架结构而全部用墙顶承杉檩条。使用梁架的祠堂、庙宇等较高级的建筑物,其梁架多用高级硬木。
三、封开现存的几座典型古建筑概况
1.大梁宫
大梁宫位于河儿口镇扶学村。据其碑记载,始建于唐太宗年间,历代均有重修。
大梁宫为砖木结构,单檐布瓦歇山顶,屋檐升起,面宽进深各5间,通面阔15.48米,通进深14.80米。梁架为台梁式,心间檐柱顶部为一组三升斗拱出承桃檐,做法古朴。屋顶坡度平缓,前墙置素朴直棂窗,其用唐营造尺(1尺=31.50厘米)设计的。此外,立面屋顶收山较大,前后撩檐枋水平距离为14.47米,举高与比为1:42。平面柱网用加柱造,心间面宽的尺度达6.97米。其成为岭南地区的殿堂、厅堂古建筑之冠!这充分反映出大梁宫古建筑的高超技术,为研究岭南古建筑提供了难得的实物标本。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莲塘庙
莲庙位于南丰镇莲塘村,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庙宇之清代重修,砖木结构,硬山顶并马鞍式风火山墙,南向。原主体建筑分前中后三座,占地面积为1344平方米。
现后座之楼下,称为“造杰学堂”,宽10.8米,进深9.6米;后座为“介福妆楼”,称莲花花主娘娘的深宫绣阁,设有“花主”神位。
每年正月初十为“花主”诞期,届时,两广三县的边民在之里举办各类民间庆祝活动,主要有舞狮、舞龙、山歌对唱、抢炮和农作物优良种子交换等。
3.乡贤祠牌坊
乡贤祠牌坊位于南丰镇侯村内,乡贤祠牌坊即为该村侯氏祠堂的外门楼,清初,为纪念乡贤侯应遴而兴建。
该牌坊为八柱三门三楼,木石结构。柱为方形花岗岩石,各柱出斗拱五翘,斗饰为莲瓣状,撑挑着檐檩。楼层为布歇山顶,绿琉璃剪边,鸱尾吻。柱枋间做如意斗拱,为七跳重翘,斗拱间有狮子、鲤鱼、花卉等油彩木雕装饰。正中内外四柱脚各镶嵌一块水波形大理石抱鼓。正门左右两柱对联为“鸢喜天飞,杨翊清芬荣绰楔;鱼欣渊跃,昭彰雅化耀灵祠”。背面为“乡非阿好覃恩赐;贤有真修也泽垂”。横批分别为“鸢飞鱼跃”、“光前裕后”。牌坊左右围墙下部还各嵌四幅质动物、花卉等浮雕。
4.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位于南丰镇大岗村。为三进四合院布局,正门上悬“李氏大宗祠”木刻横匾。前殿左右置耳房,中座天井两边有廊道。梁架结构为五架梁。前中后三座为硬山配镬耳封火山寺。檐板饰花草虫鸟、人物故事,木刻工艺精湛,是封开宗祠建筑中保存得较为完好的宗祠之一。
四、对古建筑的保护建议
封开县各地均发现了大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它们进行有效的保护,是我辈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封开县正处在高速度发展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快速推进城乡建设,对我们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既是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此时期,我们要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建立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根据封开县的具体情况,建议保护措施如下:
1.地方政府首先要带头做好文物保护工作,要真正把文物保护放到重要地位,建议政府出资一部分,就是落实文物保护“五纳入”工作,使专项资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用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保护;民间筹集一部分,用于具有本地历史文化特色的文物点的修缮、保护;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助一部分,用于他们认为有必要进行保护的文物点,并对这些文物点的保护经费来源向社会公开,对企业、团体和个人的义捐树碑立传,扩大社会影响力,激励更多的人和团体加入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
2.政府要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研究合理的补助办法,并明确产权和职责,使部分文物保护单位的产权私有的个人、集体,放下包袱,把所有权属于个人和集体的文物单位,保护好、管理好,使我们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能继续保留和传承下去。
3.要深化文物保护工作的内涵,科学合理开展文物保护工作。我们要深化不可移动文物的管理,在完成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同时,做好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合理地通过旅游开发来推动不可移动文物点的保护,完成部分文物点的维修和重建。但是,要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绝对不能因为过度开发而破坏了文物本体。
4.加大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我们应抓住大力宣传文物普查成果的契机,重点宣传文物保护重要性,教育重点在青少年,使他们自觉形成“爱护文物,从小做起;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思想理念。同时,结合封开县的文物普查实际情况,加大普查成果展,编制出版普查成果的图书资料,使文物普查成果真正做到来之于民,还于民和惠于民。
5.我们要更新文物保护的一般概念,认为文物保护是政府的事情,是专业人员的工作。建议省成立民间文物保护志愿者总队,各市、县成立志愿者大队,把此次全省文物普查志愿者组织起来,制定相关的制度,统一服装、队徽和奖励办法等,充分发挥民间文物保护志愿者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工作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