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七夕要晒衣曝书,望月拜星?
随着中国情人节的临近,我们会想到牛郎织女的故事及其美丽的爱情。今天,中国情人节主要是情人节,但在古代,中国情人节包含了丰富的内涵。今天,跟随小边穿越古代,看看古代中国情人节是如何生活的?
晒衣曝书,珍惜时令物候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七夕也离不开农业社会的季节。《四民月令》记录了东汉乡村岁时的生活和习俗,每年7月7日,曝经书及衣服,习俗也。在《论衡》中,东汉王充这样解释为什么选择在七月初七这一天曝书:子日沐,令人爱之。日晒,让人白头。他解释说,当时人们认为7月初七,阳光好,霉菌很快就会被太阳晒死,书页也很容易晒透。如果你错过了这一天,太阳不那么令人满意,晒了很长时间,页面可能仍然不能晒太阳,甚至头发也会急于变白。
七夕的日期类似于初秋。潮湿多雨的夏天即将过去,凉爽的秋天即将开始。此时,干燥书籍和衣服可以防止霉菌和昆虫。《世说新语》记载了几件与晒衣曝书有关的逃逸事件。《调整篇》写道:7月7日,著名学者郝龙躺在院子里晒太阳。别人问他在干什么?郝龙回答说,我在晒书——别人都是酒囊饭袋,只有自己的肚子是知识,魏晋名士的骄傲可见一斑。
有晒太阳的地方有比较。《世说新语》还记载了一个关于晒衣服的有趣故事:竹林七贤之一阮咸看不起晒衣炫富的风格。7月7日,邻居的衣架上大部分都是丝绸和缎子,阮咸却不慌不忙地用竹竿捡起一件破旧的衣服。别人不解地问:你在干什么?他回答:不能避俗,聊复尔耳!
晒衣曝书一直是中国情人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唐代,宫殿里还有一个曝光楼,供宫女们在中国情人节曝光衣服。开元时期的诗人沈泉期在《七夕曝光》中写道:宫殿干扰了曝光楼,天空中的娥红粉席。今天,我似乎看到了当时宫殿里七夕曝光衣服的生动画面。
拜月拜星,祭祀牛郎织女
一条银河系贯穿夜空。天空中最亮的星星是织女星。在银河系的另一边,织女星的东南方向有三颗星排成一大两小字。中间最亮的星星是牛郎星。在星空下,人们搭起桌子,放上新熟的水果和精致的手工艺品,默默地向织女祈祷,面对明亮的星星和明亮的银河系。
在凉爽的夜晚赏月观星是七夕的一大乐事。七夕是瓜果芬芳的季节,是时候把新鲜的瓜果献给织女了。除了时时的水果,七夕食品中最著名的是巧果。巧果以油、面、糖、蜂蜜为主要原料。首先将白糖放入锅中溶解成糖浆,然后与面粉和芝麻混合,摊在案子上,擀薄。冷却后,用刀切成长方块,最后折叠成梭形巧果胚,炸至金黄色。聪明的女人会把面团揉成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图案,增添乐趣。
宫殿里的中国情人节更大,甚至是中国情人节的特殊建筑,被称为彩色建筑。在高平台上,不仅视野开阔,而且容易观看明星。在中国传统的天宫地图上,它靠近织女演员的东侧,有四颗星被称为梯度平台。在世界的想象中,梯度平台是织女攀登和俯瞰的地方,在中国情人节的夜晚,宫女攀登彩色建筑和织女攀登平台呼应牛郎,世界节日的乐趣也是天空故事的再现。
对月乞巧,祈求美好生活
以女性为主角的七夕,最丰富的是乞巧活动。《荆楚岁时记》记载:7月7日是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晚上,人家女人结彩,穿七孔针,或者在法庭上乞巧。瓜上有喜子。我以为是对的。扔巧针,结婚珠……乞巧活动名目繁多,体现了女性对灵巧的向往。
既然是为了巧,女红的主角针自然会成为乞巧的主角。女性通过穿针乞巧、丢巧针、浮针取巧等方式表达对手巧的向往。其中,穿针乞巧是最早最常见的乞巧方式。七夕之夜,年轻女性对着月光穿针引线,谁先穿就是得巧。月亮下穿针引线不仅需要技巧,还需要良好的视力。乞巧用的针线也是特制的,线条是彩色的。乞巧针还有不同的规格,如眼睛、五孔、七孔和九孔。材料有金、银、黄铜和天然铜,种类繁多。据南朝顾野王《舆地记》记载,齐武帝曾将一层楼观作为宫娥的穿针楼。唐代开元时期的大诗人崔浩的《七夕词》也描述了当时都城长安七夕之夜家家户户乞巧、家家户户穿针、朝野上下共庆七夕的盛况: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户户今晚持针线。穿针乞巧活动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女人向织女乞求聪明,织女是否回应了她们的愿望,以快乐的蜘蛛为媒介,小快乐的蜘蛛聪明的女人得到织女的青睐。每年七夕之前,女人们到处寻找蜘蛛,放在盒子里,第二天打开盒子,如果发现蜘蛛网又大又漂亮,这意味着盒子的主人会成为一个聪明的女孩,小喜蜘蛛被乞求聪明的女人视为吉祥的象征。
宋代,市民文化前所未有,庆祝中国情人节的活动更加繁荣。时杂记》记载,当时人们从人们从7月初一开始就买了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繁忙,非常热闹。七夕前三五天,他们达到了顶峰。七夕那天,乞巧楼楼上摆放着来自异国情调的摩奇罗,为七夕夜增添了新鲜和异国情调的色彩。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情人节都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感觉。对美好生活的具体想象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改变,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珍惜物候和季节的情绪,今天的人与古人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