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禅寺唐塑:中国最早的寺庙彩塑像遗迹之一
南禅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阳白乡李家庄村西侧。寺庙朝南,占地4158平方米,由东西庭院组成。
西院大佛殿为唐代建筑,初期无法确定。从殿内现有大梁墨书记的角度来看,重建于唐建中三年(782),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也是唐武宗会昌灭法前唯一的木结构佛教殿宇建筑。
南禅寺平面图
唐建中年间重建时,大佛殿原有彩塑17件,现有彩塑14件。自唐建中三年塑画完成以来,唐代原有的题材内容和风格虽然经过几次补塑和重装,但仍然保存下来。
盛唐时期,丰满美丽的雕像风格依然存在。除迦叶雕像外,其他佛陀、菩萨、天王、财富和阿难雕像都有丰满的脸庞、强壮的身体和垂肩的耳朵,这与盛唐佛像的风格和风格基本相同,如敦煌莫高窟。此外,祭坛上的四尊垂直菩萨都是S形的,这是印度帕拉菩萨雕像风格对中国唐代菩萨雕像影响的一个例子。
唐代流行的服饰和装饰依然存在。祭坛上的垂直菩萨上身暴露,项佩璎珞,胸部斜扎腋窝,肩部缠绕丝绸,脐下系短裙,腿部窄裤,脚部光滑。头上的青丝被卷成一个高髻,旁边装饰着珍珠花。这种穿着和装饰,受印度的影响,帕拉雕像,是唐代菩萨服饰的主要特点,与莫高窟、麦积山等唐代菩萨雕像相当相似。
南禅寺大佛殿 佛右后侧威胁菩萨像
唐代重要的装饰图案基本保存。释迦牟尼佛尼佛右侧有一尊垂直菩萨,腰短裙,右胯短裙上有一张男孩坐卧的照片;坛上释迦牟尼佛背后的背光上有岩石、水波、树木、云朵等图案,大多属于唐代塑料绘画的原始主题。可以看出,虽然这个祭坛的雕像已经被后代重新塑造和重新安装,外部图案的颜色已经改变,与原始塑料不同,但一些重要的图案图片和主题内容仍然保存和继承得很好,这是非常珍贵的。
唐代须弥座基本保持原样。释迦牟尼佛坐在佛坛中央,横截面为等边六棱形。腰部以上的叠涩和上方部分被须弥座上铺设的双座窗帘遮住,只有两只摩羯鱼首先暴露出来;腰部两侧各有一根蜀柱;腰部中间的棱角与两侧的棱角交叉处,每个塑料侧的卧力士都是一个肩膀,努力抬起须弥座;中间有一扇门,中间有一只青鬃金毛狮子;腰部下有三层叠涩,中间有一层覆莲;叠涩的下部须弥基座,在底座和最下一层之间再做一层束腰,每个棱角的交汇处还有一根小蜀柱。佛陀直接坐在须弥座上,地区佛座制作的基本风格,直接坐在须弥座上,而不是在须弥座上。佛陀直接坐在须弥座上,不再坐在须弥座上。这是中晚唐五台山及周边地区佛座的基本风格。这种风格的主要特点也体现在五台山佛光寺东殿佛坛中央释迦牟尼佛坐在须弥座上。
南禅寺大佛寺佛坛必弥
唐塑在中国古代佛教造像史乃至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唐塑是中国大陆最早的泥画像遗迹。它也是目前制作时间最早的华严三圣雕像。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南禅寺不会是华严三圣的创始寺,而只是模仿或跟进五台山地区的著名寺庙和大寺庙。然而,这个祭坛的雕像仍然为五台山和中原的华严雕像提供了物理依据。
2.由穿着螺旋盔甲的骑狮文殊和于和王、金融童子组成的肖像,是中国最早的保护文殊和新样文殊遗迹。当然,这组肖像也应该不是南禅寺的第一个,也应该模仿和借鉴五台山其他著名寺庙和大寺庙的主题风格,但它也为我们理解和讨论中唐时期特殊主题肖像甚至特殊信仰的变化提供了物理依据。
3.参观摩耶夫人的雕像是大乘佛教的菩萨之旅思想和实践。这也是印度大乘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相结合后佛教雕像进一步中国化的另一个生动例子。
唐塑,南禅寺大佛殿
南禅寺大佛殿的所有唐塑都以不同的形式收录在新书《山西国宝精华》中·南禅寺大佛殿唐塑、和光静影·南禅寺大佛殿唐塑。书中所有图片均由专业文物摄影团队拍摄,忠实还原了两组彩塑的现状,为读者提供了最大的欣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