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大佛寺:丝绸之路西夏千年古刹
张掖被称为戈壁水乡,因其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财产而被称为金张掖。张掖在丝绸之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明宣宗朱瞻基所说:甘州,所以甘泉位于中国西部,佛教从中国进入。
张掖大佛寺位于张掖市西南角。原名为迦叶如来寺,又名宝觉禅寺和什字寺。它也被称为卧佛寺,因为又称卧佛寺。由于寺大、佛大、殿大,人们习惯称之为大佛寺。据记载,西夏大师巴巴云游到张掖,坐在地上,突然听到附近有丝竹的声音,跟着声音,但没有表演者,被怀疑是天乐,然后在天乐的响处挖出一尊碧玉佛像,愿意建造一座大寺庙供奉佛陀,所以在这里建造寺庙,有近一千年的历史。
主楼贯穿东西方向的中轴线,左右配殿等建筑对称排列。停在雄伟庄严的大厅门前,你可以看到两边都是金色雕刻的砖雕。在边长4.5米、51块青砖雕刻拼接而成的画面上,其精致、生动、流畅的雕刻工艺堪称独特。
沿着大门前是亚洲最大的室内木胎泥塑卧佛。创于西夏,建于前明,上下数百年更喜欢有人修水果;视之若醒,呼之而睡,卧游三千世界才知道这个梦是真空。卧佛头北脚南,面西而卧,睡在大殿中央1.2米高的仰覆莲花佛坛上,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长约4米,脚长5.2米。造像金妆彩绘,面部贴金,头枕莲台,两眼半闭,嘴唇微微张开;右手伸在脸下,左手伸在身边,丰满端秀,姿态安静。
如此巨大的卧佛,其结构在全国也十分独特:木胎泥塑中空,木材搭成架子,用草泥贴成,再用金妆画成。这是建筑技术与雕像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可以说是西夏国创举,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卧佛的腹部框架有上、中、下三层,前后有11间藏室,头部有一间,里面藏满了历代佛教珍宝和历史文物。卧佛的第一脚有两个天空护法。梵天和帝释天立像各一尊,高7.6米,身体微微前倾,表现出对佛陀的虔诚和敬意。第一部大梵天作为中年帝后像,云髻高挽,丝带飘扬;足部帝释天作为中年帝王像,面目威严,峨冠博带。
大厅四壁有明清壁画,包括佛、菩萨、弟子、神将、佛经故事、《西游记》、《封神演义》、《山海经》等。线条流畅,色彩鲜艳,构图杂而不乱。尤其是《西游记》的壁画,比《西游记》早200年左右。
最丰富多彩的是佛教艺术展厅。原为万圣殿旧址,现为佛教艺术精品展厅。整个展览分为个展览分为四个单元:流沙古迹、佛光、丹青色、法宝敷传。它集中展示了碑刻、记事碑、雕像、绘画、法器、密宝等佛教文物。
贝叶成文,一种真正的理解;慈云普被,千秋宝筏济苍生。五个多世纪以来,张掖大佛寺藏经浩瀚,一直被高僧檀越、雅人高士津津乐道。佛经作为传统寺庙的重要法宝,是张掖大佛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佛殿后面的藏经阁里,仍然保存着世界上罕见的明代手书金经《大般若经》、中国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官方版本《北藏》和数万件收藏文物。
至于它的发现,据说人们在调查藏经殿时,发现殿内有一堵墙。拆开后,他们发现了12个大经柜。在经柜中,有6361卷明永乐《北藏》经,以及近800卷用真金研粉书写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这一发现实际上是罕见的,也引出了许多大佛寺僧尼保护文物的感人故事。
大佛寺有姚氏尼姑,法号本觉。前住持圆寂时,认为她诚实善良,把藏经密授给她。几十年来,本觉默默守护着经卷,始终守口如瓶。直到1975年,人们才在她生前的住所里发现了一扇暗门,其中隐藏着这些稀世珍宝。五年后,本觉塑像被放置在原来的死地,现佛寺后面的土塔广场。塑像善良而安静,面带微笑,仿佛为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而欣慰和自豪。
1992年,著名佛教学家、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称赞佛经,尤其是金银书写,甚至称之为国粹和国宝。一定要把它们保存好。著名考古学家苏白先生四次来到大佛寺,称赞佛经不仅是张掖佛教文化的历史见证,也是一部非常精美的书画作品。1995年6月,题词是佛经、经柜、经版都是极其罕见的珍品。
站在古朴厚重的大佛殿前,往事如此斑驳沧桑,历史故事褪色,佛龛上燃烧的莲花灯依然让人安静。
寺庙里有许多古树。在90多年的刺槐树上,去年枯萎的豆荚挂在树枝上,让冬天看起来独一无二。红星杨树上挂满了祈福带,屋檐角的鸟铃在微风中叮当作响。
走出大佛寺,回头看山门两侧的佛教对联。睡佛睡了几千年,睡不醒,问者永远问百世,永远问不清楚。我不知道大佛寺乃至整个世界里有多少秘密,以至于人们怀疑百世而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