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筑和宋建筑有什么区别?
唐代建筑大气结构简洁,形状稳定,庄重大方。
唐朝(618-907年)早期100多年的全国统一和相对稳定为社会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到唐朝中叶,开元和天宝达到了繁荣时期。虽然安史之乱开始衰落,但唐朝的世界仍值得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高潮。建筑技术和艺术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改进,其主要特点是:
一是规模宏大,规划严格。隋朝原计划建造唐都城长安,但唐继承后又扩大,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中国古代首都中最严格的(另一个城市建设)。它甚至影响渤海东京、日本平成京(今奈良市)和后来的平安京(今京都市)。唐长安大明宫规模也很大,遗址范围相当于清明紫禁城总面积的三倍多。任何封建朝代都无法比拟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大宽广。
第二:建筑群处理越来越成熟。隋唐时期,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还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衬托技术。这种技术是明清宫殿和陵墓布局的起源。
第三:木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规模的技术问题,并进行了定型。大明宫林德殿,面积5000平方米,采用11宽1深17柱网布置。定型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快了施工速度,促进了建筑设计。
第四:提高设计和施工水平。掌握设计施工技术人员材料,专业技术熟练,专业从事公私房屋设计和现场指挥,谋生。
第五,砖石建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原因是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砖石塔。目前,中国保留的唐塔都是砖石塔。
第六:真实成熟的建筑艺术加工。唐代建筑风格宏伟,严谨开朗。现有的木质建筑材料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斗拱的结构、柱的形象和梁的加工都让人感受到构件本身的力状态和形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了力与美的统一。色调简洁明快,屋顶伸展平坦,门窗,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这是宋、元、明、清建筑中不易找到的特点。
宋代建筑华丽精巧细腻,纤巧秀丽,注重装饰。
宋代(960年至1279年),定隆兴寺是宋代佛寺建筑整体布局的重要例子。山门内有一个长方形的院子,钟楼和鼓楼分开左右。中间大觉六师殿已经毁了,但还有遗址。北进为摩尼殿,左右配殿构成另一个纵长庭院,再向北进入第二扇门,即佛香阁及其前西侧的转轮藏殿和慈氏阁。它与其他次要建筑、亭子、亭子、亭子等构成的宏伟空间组合,也是整个佛寺建筑的高潮。寺后还有一座弥陀殿。佛香阁和弥陀殿均采用三殿并列制度。整个寺庙建筑按中轴线深度布置,自外而内,殿宇重叠,庭院相互变化,高低错落,主次分明。
佛香阁现高约33米,三层,歇山顶,上两层为重檐,平坐。重建于1940年左右。阁内四十二手观音像,高24米,是北宋开宝四年(971)建阁时铸造的,是中国最大的铜像。转轮藏殿和慈氏阁都是二楼,重檐歇山顶。大小相同,但结构不同。寺内其余配殿均为单层。这种以高阁为整个寺庙中心的布局方法反映了唐中叶供奉高大佛像的特点,使得主楼不得不向多层发展和陪衬的次要建筑增加。摩尼殿建于北宋皇佑四年(1052),殿基近方形,四面中间各有抱厦。殿身厚墙环绕,只抱厦前开门窗。此殿外观别致,重檐歇山顶,抱厦为歇山顶而以山面向前,与传世的宋代绘画极类似。
天津和984年(984)重建了天津蓟县独乐寺。现有的山门和观音阁都是辽代的原物,两者之间有回廊,现在不存在。山门面宽三间,单檐廊顶。台基低矮,斗拱雄大,屋檐深远,内部无天花,斗拱、梁、檩条等构件可见,装饰效果显著。观音阁,三层高,但外观只有两层,中间是一个16米高的辽塑十一面观音像,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雕像,通向三层,阁里有一个空井来容纳雕像。阁楼上下两层的暗层是平坐结构和下屋檐占用的空间。上下柱不直接贯通,而是上柱插在下柱头斗拱上的叉柱造。不同形状的上下井有助于防止井的结构变形,加强整个阁楼结构的刚度,井是容纳佛像的空间,实现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此外,屋顶坡度还采用下昂、华托等高度不同的特点进行调整,这是唐代以来单层和多层建筑的常用方法。阁楼的外观具有唐代雄健和宋代柔软的特点,是辽代建筑的重要例子。
宋代建筑的总体布局与唐代不同。沿轴线排列成若干四合院,加强了正定隆兴寺等深度发展。其他群体的主要建筑不再由深度的二、三座宫殿和亭子组成,而是由低层建筑包围的中央高耸的宫殿和亭子成为一个整体,如宋代绘画《明皇避暑图》、《滕王阁图》和《黄鹤楼图》。此时,四合院的走廊不再在拐角处建造亭台楼阁,而是在中轴线左右建造了几个散落的亭台楼阁,使整个群体的形象不再单调。此外,结合深度布局,中央主体建筑的重要性往往通过主要殿堂的左右两侧的房屋和配殿来衬托。从这些数据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每个建筑的位置、大小、高度和平坐、腰屋檐、屋顶等组合的轮廓和各部分的相互关系都经过了精心处理,善于利用地形,具有园林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