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角水堡:明清大型军事城堡
羊角地名起源于赣江支流贡水源湘江,形状像羊角,故名羊角。羊角水堡,古称羊角水,又称羊角水城堡、羊角水城堡,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君门岭镇羊角村(又称羊角水村),是赣南独特的明清军事城堡。
城堡在保护当地居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赣南客家人称为安全城堡。由于地处偏远地区,保存了许多古建筑,是研究区域军事和客家文化的重要资源,被批准为县、市国家三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古以来,羊角城堡就被称为一角之地,千里之外。《会昌县志》记载:羊角城堡虽然是一角之地,但却是三省咽喉之地。明清时期,是江西东南通往闽粤的咽喉。
明朝中期以后,由于政治腐败,大官僚地主肆无忌惮地掠夺和兼并农民的土地,各种苛捐杂税不断增加,使闽粤赣客家山区的农民无以为生,不得不冒险聚集山林。明朝中后期,这一地区的农民起义斗争层出不穷,成为起义爆发的中心地区。桶冈、左溪、横水等七八处起义较大。
为了镇压闽粤赣湘四省边际客家地区的农民起义斗争,明成化19年(1483年),明政府在羊角水建城堡。但是当时没有建城墙,主要是用来看的。城堡里有50名软弱的军队。每当贼匪到达,官兵都抵挡不住,居民逃到山谷,贼匪抢劫。
成化年间至嘉靖年间,村寨几乎每年都要被“流贼”掠劫一次以上,这里被贼匪烧杀抢掠七十二次。《赣州府志》记载:“会昌羊角水,扼闽广之冲,为南赣咽喉重地。”羊角水虽处边远山区,但属两省三县交界之地,昔时经常有贼匪抢劫扰乱。这种劫掠、骚扰和破坏,给当地军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明洪治八年(1495年),明朝廷设立南赣巡抚一职,统辖江西南安府、赣州府、福建汀州府、漳州府、广东南雄府、韶州府、潮州府、惠州府、湖广郴州共八府一州。
羊角村的大姓王族和富绅地主希望利用羊角城堡陡峭的地理,扩大城堡,让整个羊角村的居民住在城堡里,共同防御士兵和人民。因此,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他们一致推荐当地绅士周廷为代表,到赣州府见南赣巡抚虞守愚,哭诉其求。于守愚亲访问羊角村后,听到目睹当地驻军和民众的强烈要求,深受感动,于是上奏朝廷,迅速获得批准。
嘉靖21年(公元1542年),在南赣巡抚余守愚、军备副使薛佳、会昌守卫等官员的具体组织下,开始实施城市建设项目。羊角村周边人民对城堡的建设给予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短短近两年,一座周三千尺,高三尺,东南西北四门的大型军事防御城堡在闽粤赣边境要津建成。
城堡建成后,原本散居在城堡附近的近千户村民全部迁入城堡。据明代欧阳德《羊角堡城记》记载,整个城堡占地约7.4万平方米,有564个防御和进攻堆。城堡里的街道和小巷纵横交错,铺着卵石的街道和小巷四通八达,曲径幽静。明清时期,羊角城堡有许多公共场所,如兵署、卫衙、大厦、祠堂、码头和城市。由于地处水陆交通主干道,城堡东侧设有羊角围。过去的货船、商人、骡马、挑夫等。
建城时,原居民也围在其中,可以一起参加防御作战。建城后,当时驻军2300人;明嘉靖40年,总有一名,领兵500人(包括长沙营);万历年间,有410名士兵;清顺治初期设备,总有一名,兵减至300名;康熙年间,官兵只有193人;雍正十年,改为都司;同治年间,士兵200人。城堡北边大坪(现营坊村)为当年的练兵场,并建有演武厅(已毁)。明清时期,羊角城堡遭遇了大规模战争,见证了无数反抗和杀戳的历史。城堡多次被起义的农民军占领和摧毁,战后多次修缮。民国以后,城堡和城堆被废弃,逐渐倒塌。
清代和民国时期保存着大量的民居和祠堂建筑,仅清代就有34栋祠堂和民居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有周氏祠堂、蓝氏祠堂、纲公祠等,周龙一宅、畲族兰氏宅等建筑价值较高。
城市城隍庙和真君庙都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城隍庙,单一寺庙没有厢房,寺庙小巧。清朝中期,周龙一的房子是砖木结构的建筑,有一个三进式的大厅,大约有24间厢房。门窗、天井、角落、台阶和明沟都是用红石建造的。
清代蓝祠堂建于乾隆四年(1665年),被称为儒童周道明妻蓝节孝坊,造型独特,雕刻精美。坐北向南,占地面积960多平方米,砖木土木结构混合。旁边还有一个四柱三石牌坊——蓝孝坊,建于清乾隆四年,镶嵌着红石雕刻。虽然风化严重,碑文和雕刻模糊不清,但依然气势十足。
清代周氏祠堂,砖木结构朝南,深29.8米,宽17米,占地面积506.6平方米,红石门框,上下厅布局建筑,门外檐梁中间竖立双柱斗拱,内饰有藻井、轩棚、倒板、木拱、雀替等。
城墙外湘水边有两个古码头,一个在鹅胸桥左侧,三级红麻条石梯靠河搭建;另一个在向阳门外,自上而下有27级麻条石,是羊角堡最早的水运码头。城里保存完好的古街都铺着鹅卵石,简单实用。此外,城堡还保留了完整的古代码头和一些研究价值很高的古代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