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鼓楼建筑文化内涵
鼓楼建筑作为民族民间建筑文化的象征,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建筑艺术之一,其历史渊源没有历史资料可以考验。据史料记载,明代侗族地区有鼓楼。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江县现存最早的鼓楼建成。江县鼓楼分为鼓楼和地板建筑,地板建筑也是公共建筑,功能与鼓楼相同,但标准与民房基本相同。
鼓楼是东寨吉祥的象征和团结繁荣的象征,是东寨必备的鼓楼。其功能是当地人民聚集会议的政治中心;二是休息、歌曲、祭祀、迎宾、送客等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三是处理民事纠纷,公开判断是非;四是应对紧急情况的指挥。
据统计,境内有造形各异的鼓楼108座,在众多的鼓楼中,可分为九洞、千七、二千九、六洞和都柳江(又称融洞河)五大鼓楼群。九洞和二千九地区鼓楼高大,气势磅礴,楼冠大而平缓,常与风雨桥同建。六洞、千七地区鼓楼大小适中,装饰华丽,鼓楼与戏台相伴而建。都柳江沿岸鼓楼大多小巧玲珑,典雅美观,优雅大方,楼冠小而陡。这五个鼓楼群形成了各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观。
此外,江县还有4座苗族鼓楼。苗族鼓楼是悬山顶楼冠,建筑工艺独特。一般只有2到7层。最高的是建于清光绪28年(1902)的大洞苗族鼓楼,正四边形,四面坡7层重檐,单层冠两面坡悬山顶,底层有栏杆围栏,高12米。谷坪乡高吊村表里鼓楼建于清道光丙旭年(1852),是国内4座苗族鼓楼的佼佼者。
从江鼓楼一般由4根、6根或8根主承柱组成,作为支撑鼓楼的整体结构。2005年新建的从江鼓楼主承柱胸径130厘米,小的胸径120多厘米。然而,在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侗族歌曲艺术)——小黄村,1984年重建的11层八角新黔鼓楼侧找到了独特的方与众不同的是,主柱没有落地,只有12根檐柱和4根梁支撑着整个鼓楼。小黄、高黄鼓楼小黄、高黄鼓楼主承柱均未落地。
鼓楼的形状和结构都是飞阁的重檐,不需要一钉一铆,层层叠叠,宝顶直插蓝天,像一棵巨大的杉树矗立在寨子中间。除苗族、少数侗族鼓楼楼冠采用悬山顶施工工艺外,其余楼冠均为四角、六角或八角翘角,以保存尖顶。鼓楼建筑的一大特色是采用斗拱结构,保留了古建筑的传统工艺。鼓楼楼冠的如意斗拱大多由变形人字斗拱和锯齿涩木组成,支撑着高大的楼冠顶盖。
西山陡寨鼓楼于1980年重建,由正六边形如意斗拱和锯齿涩木组成。从下往上看,楼冠下的如意斗拱就像一个巨大的蜂窝。银良鼓楼楼冠下的如意斗拱既不是变形人字形斗拱,也不是正六边形斗拱,而是正四边形艺术结构。
鼓楼是一种以杉木为建筑材料的整体木结构建筑,也有极少数鼓楼主承柱采用杂木建造(如百二下寨鼓楼)。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十五、十七……还有二、十二少数是偶数重檐。鼓楼顶层鼓阁一般放置木鼓,鼓长约1.7米,鼓面直径约28厘米。木鼓鼓面为皮革,有的两头都用牛皮,有的一头用牛皮,一头用马皮。因此,鼓楼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