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土楼-中国传统民居文化瑰宝
土楼是一种未经烘焙的砂粘土和粘砂混合而成的土壤。墙体(少数用土坯砖砌成的墙体)、柱梁等框架均采用木质建筑。简而言之,它是一种以生土墙为承重系统的两层以上房屋。根据《现代汉武词典》的解释,所谓楼,就是两层以上的房子。因此,一层房屋,即使以生土墙承重,以木材为柱梁等结构,也不能称为土楼,只能称为土屋。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称为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
土楼以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生土与木结构相结合,不同程度地使用石材。它们是中国乃至东亚历史动荡和人民迁徙的产物。福建土楼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品类最丰富,保存最好。
福建有3000多座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龙岩永定县、漳州南靖县、华安县,其中以客家土楼为代表。在中国动乱和客家族从中原向南迁移的情况下,土楼的建设高潮。这些时期包括唐末黄巢之乱、南宋政权南移和明末清初。直到17世纪以后,不仅客家人最终定居在中国东南沿海,还将土楼分布在中国闽粤地区。建造这种特殊形式的建筑是为了抵抗山林野兽和强盗的需要,体现儒家思想下大家庭共同生活的理想。
俗话说,土楼也是土楼的缩写,与洋楼相比,一般指没有集中供热和燃气管道的简易低层建筑。
石材主要用于砌筑墙基,其次用于铺设走廊、天井、门板、道路等,也用于制作门框、台阶、柱等,均为花岗岩或青石,取自河流或山脉。用于建造墙基的石头需要几个人才来移动。花岗岩占绝大多数,青石很少见,通常用于制作门框。较小的鹅卵石主要用于铺设走廊、道路、门板、天井,当然,墙也是必不可少的。
土建施工过程包括选址、设计和施工。在选址方面,我们一般严格掌握以下原则:从实际需要出发,风水应尽可能靠近同一家庭的居住地,依山傍水,避风向阳。我们还应该考虑建造的土楼是否离他们开垦的土壤太远,耕作是否方便。
在设计上,建造土楼的熟练工匠熟悉布局结构和尺寸比例。他们因地制宜,建筑风格因地制宜,经济条件不同,生活功能突出,中轴线鲜明。施工是土楼建筑的第三个环节,通常分为备料、择时、挖基、砌石基、夯墙、分层、封顶、装修等步骤。这个环节也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