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常用木材为建筑材料
早在5000多年前的石器时代,我国就出现了木框架支撑屋顶的半穴位住宅建筑,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穿斗式和梁框架建筑。西方也从古希腊和罗马的原始木支撑结构发展到后来的桁架木框架建筑和具有西方特色的木框架填充墙建筑。这两种木结构体系仍被广泛应用于东西方住宅中。
另外,尚有以原木叠置作墙的井干式结构房屋被产术地区所采用。木材的主要特性是体积密度小、导热系数小、加工方便,有一定的强度和韧性,并对人类有亲切感。缺点是易燃、易腐、易蛀和材质不匀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木材的防火、防腐、防蛀等药物处理技术日益完善,木材的改性、胶合、组合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改进。木结构可用于大跨度结构建筑。因此,木结构在建筑中仍占有一定比例。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优点如下:材料方便、适应性强、抗震性能好、施工速度快、维修搬迁方便。
首先,材料很方便。木材易于加工,可完成切割、切割、平整、榫榫等工艺。后来,使用青铜工具和铁斧、金、锯、凿、钻、刨等工具,使木结构的技术水平迅速提高。
古建筑,特别是皇家宫殿、宗教寺庙、皇室人员的住宅、花园等,由于业主地位、权力、声誉高、财力丰富,所选木材为优质木材,硬度高、强度高、自然耐腐蚀、自然防蛀。
适应性强。木框架建筑由柱、梁、檩条、梁等构件形成,承受屋顶、地板、风、地震的荷载。墙不承重,只起到围栏、分隔、稳定柱的作用。因此,民间有句谚语说墙不倒。
房子可以自由分隔空间,门窗也可以随意打开。灵活性强,适用性强,水乡、山区、寒带、热带均能满足使用要求。
古代房屋下有石基,避免木材与富含腐朽细菌和害虫的土壤接触;有屋顶,避免木材与水长期接触,使木材处于低生物危害水平的使用环境中。
它具有很强的抗震性能。木结构的组成采用榫榫结合,木材本身具有灵活性,加上榫榫节点具有一定程度的活性,使整个木结构具有很大的潜力来减少地震损伤。
施工速度快。木材加工速度远快于石材。唐宋以后,采用了类似于今天建筑模数制的方法(宋代-材料;清代-斗口)。各种木质构件的样式也已定型。因此,各种木质构件可以同时加工,制后组装。
易于维修和搬迁。榫卯节点可拆卸,更换某些部件或拆除整个房屋更容易。
然而,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也存在严重破坏环境、日益稀缺的缺点;易发生火灾;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森林的大量砍伐,使我国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也使木架建筑失去了发展的前提。
木架建筑易发生火灾,南方白蚁对木架建筑构成严重威胁,木材受潮后易腐烂。腐烂的木材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修理和更换。
无论是吊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消耗量也很大,限制了持续发展的前景。
木结构主要用于民用和中小型工业厂房的屋顶。木屋盖结构包括木屋框架、支撑系统、天花板、瓷砖条和屋面板。2000多年前,汉墓砖画出了庭院建筑的表现,以及明清时期最大的建筑群——紫禁城,也采用了复杂的封闭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