拴马桩-中国古代名门望族的华表
拴马桩是过去政府或庄家用骡马雕刻的实用条石,用坚固耐磨的整块青石雕刻而成。一般高2-3米,宽度相当,约22-30厘米。它经常种植在政府或富裕家庭的大门两侧,不仅成为房屋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凸显了门的风格。
拴马桩是陕西省渭南农村广泛流传的民间石雕,又称拴马石。在这些地区,马经常用于耕地、战争、贸易和运输,对马的需求增加。因此,许多因素导致了栓马桩的产生。
绑马桩在石柱末端雕刻装饰,更精致的绑马石刻有吉祥图案,如猴子,意味着立即封侯;刻狮子,意味着驱邪避邪,避免鬼魂对主人的伤害。桩头下有铁环和孔,石柱的另一端埋在地下。
绑马桩的结构
绑马桩一般垂直于门外两侧,常与马石一起使用,柱体多为方形和八边形。石材底座通常是圆形的,与方形柱体相呼应,意思是圆形的地方。绑马桩材料多为灰青石、黑青石,细砂较少,高度2米至3米。一般分为桩头、桩颈、桩体(桩体)、桩基(桩根)。
一、桩首:为精彩部分,主要采用圆雕,有狮、人、猴,或人与狮、人与其它动物混合。
二、桩颈:又称台座,是支撑桩的第一部分,也是马桩浮雕和线雕的精髓。
三、桩体(或桩体):为四方长柱,多为毛坯或席纹、横纹雕刻、无纹饰,常见文字有泰山石敢当等。
四、桩基(又称桩根):埋在地下部分,是方形石桩原坯料,厚于桩体。
庄家人家的华表,效法皇家规制
民间绑马桩,在其规制和形式上,是华表的微缩版,皇帝建宫立华表,庄家立马绑马桩,意义相似。一个简单的比例转换,如果我们把绑马桩的高度和厚度乘以十,然后把绑马桩上的雕塑换成望天,然后用白色大理石代替材料,它显然是天安门前的手表。
望天,北京天安门广场内外都有一对白色大理石手表。中国手表的顶部有一个简单的,叫做侯。天安门广场北面的侯叫做望君出,这意味着皇帝应该经常出去观察人们的感受。天安门广场外南面的侯被称为望君归,这意味着希望皇帝不要长期在宫外贪图娱乐,以免耽误国家事务。
古代讲究门第,拴马桩是一个昂贵的门牌
大户人家对拴马桩的称呼是雅致的,带有内心期望的,叫望桩。望,是指农历十五圆月,意在日月同辉,光景灿烂;望族世代富足,在宅第门前立桩,意在“旌别淑慝,表厥宅里”,宣示“先人有本事,后人有能耐”。
在拴马桩最集中的大关里,有句话叫光有石头没有石头的村子一定很穷;有石头却缺少绑马桩的村子,生活一定很艰难。绑马桩的数量已经成为主人财富的象征。换句话说,绑马桩是一个富裕家庭的门牌,让人一目了然。
清代拴马桩的风,乾隆帝颁布法典规范
正是因为拴马桩的“炫富”和彰显门第的属性,拴马桩之风在清乾隆年间蔚然大盛,以至于乾隆皇帝不得不颁布《钦定大清会典》府第房屋规制。对各级门第作出严格规定。乾隆五十三年降旨规定,行马及下马桩可在皇帝、郡王、贝勒府门前设置。数量和水平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不得随意设置,更不得超越。至于安装与否,还是听自己的。
在古代建筑体系中,一个小马桩吸引了皇帝亲自下令规定其规范。你从来没有想过吗?事实上,一座古建筑是一部文明史。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的精髓深藏在门楼、墙壁、雕塑等复杂细节中。
看了前世今生的马桩,我们仿佛看到了金戈铁马和烟花农耕!一路走来,中华民族经历了多少变化,朝代经历了多少风雨,却依然屹立不倒,因为融合、接受、宽广、妥协。是我有你,你有我,让民族、国家、传统、文化一一传承下去。马桩只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融合妥协的小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