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世界文化遗产
冰灵寺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西南35公里处的小积石山中。炳灵寺最早被称为唐述窟,意思是羌语鬼窟。后历被称为龙兴寺和灵岩寺。明永乐年后,将藏语十万佛翻译成冰灵寺或冰灵寺。兵灵寺在唐代被称为龙兴寺,宋代被称为灵岩寺,初建于16国时期的西秦。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元、明、清各代扩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
冰灵寺分为上寺、下寺、洞沟三部分。分布在大寺沟两岸的红沙岩上,洞穴层层叠叠,栈道蜿蜒而上。现存的石窟有196个,694个石像,82个泥塑,900多平方米的壁画。唐代最大的弥勒坐佛高达27米,最小的雕像高达10厘米。其中,西秦有2窟1龛,北魏有8窟25龛,北周有2窟,隋代有2窟,唐代有20窟113龛。唐代作品艺术成就最高,当时僧侣3000多人。西秦建宏元年(公元420年)著名僧法显墨书记是中国石窟中保留最早的时代,为中国其他古石窟的断代提供了标志,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冰灵寺最典型的石窟是石像、浮雕塔和密宗壁画艺术。它与敦煌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一起被称为甘肃三大石窟。在西秦最早的169窟中,有无量寿佛、观音菩萨、大势菩萨和北壁中部的大力佛。仰莲台座位上有无量寿佛,北壁中部有7.5米高的大力佛。
石窟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特别注重作品的表现和意境。炳灵寺169窟内西秦造像,在很大程度上充分体现了这一艺术特色。比如西秦造像中的一些佛像,并排坐着,挺拔庄重。有的身姿健壮,匀称和谐,刚健中透露出英武和智慧。有些佛像穿着轻薄透体的肩大衣,充分暴露了身体的轮廓,挺拔潇洒,刚劲有力,体现了人体的美感。十六国时期的雕塑作品也可以说是秦汉雕塑艺术的延续和发展。
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造像技巧纯熟等方面,冰灵寺石窟北魏造像大大超越了前代。在雕像内容上,除了十六国时期近似圆雕的佛菩萨形象外,还有前所未有的大面积浮雕来表达佛教或佛本故事。一方面,这些浮雕丰富了佛教雕刻艺术的内容,另一方面,它们装饰了洞穴的墙壁,使北魏的洞穴更加庄严和辉煌,艺术风格也从16国时期的粗糙和无拘无束转变为细致。
在冰陵寺石窟,西魏、北周和隋朝的作品并不多,但在此期间,佛教艺术风格的逐步突破和改革使雕塑以全新的面貌令人耳目一新。特别是在北周和隋朝,雕塑艺术家和工匠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炳灵寺石窟在继承前代民间艺术的基础上,以全新的姿态和简洁的手法,吸收和融合外来佛教艺术,创造了生动的雕塑形象和绘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