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晴川阁-楚天第一楼
青川阁,又称青川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龟山东麓禹功集。建于明代嘉靖26年至28年(公元1547-1549年),是汉阳太守范格在修缮禹姬宫(原禹王庙)时增建的。它命名于唐代诗人崔浩。"诗句。
青川阁北临汉水,东临长江,与武昌蛇山黄鹤楼隔江相望,是武汉唯一一处临江而立的名胜古迹,被誉为楚天第一楼。
晴川阁自成立以来,已与禹姬宫多次兴废。嘉靖400多年来,进行了五次大修、两次重建。上次是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汉阳县守钟谦主持重建。1935年,晴川阁被风吹倒,禹姬宫幸存。1983年,武汉市人民政府组织修缮禹姬宫后,重建了晴川阁。
现存建筑为依据清末晴川阁的历史照片及遗址范围进行的复建,由武汉市建筑设计院设计。
晴川阁·禹姬行宫的由来
禹姬行宫(禹王宫),本名大禹庙,是武汉现存不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清代木结构建筑。南宋绍兴(1131)年间创建的司农少卿张体仁,成为武汉历代祭祀大禹的地方。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重建;明天启动年间(公元1621-1627年),将大禹寺改为禹姬宫,并在原祭祀大禹的基础上,向后姬、伯益、八元、八凯等先贤献祭。
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重建现有建筑,1984年按照保持现状,恢复原状的原则进行修复。
晴川阁·禹姬宫的建筑特点
修姬行宫占地面积380平方米,由大殿、前殿、左右廊道、天井等组成。正立面为砖牌楼式(四柱三楼三门)墙,其他三面为青砖半砌风墙。大厅为硬山顶式大厅,正立面前檐用如意半拱装饰,支撑出檐。正脊两端升山较大,但屋顶无折水。天井两厢如廊式,均为单坡屋顶。宫殿屋顶覆盖着青瓦,屋檐屋脊装饰着沟头、滴水、接吻、坐兽等。
晴川阁·铁门关
铁门关建于三国时期,吴魏相争,关于此。从三国时期到唐初,铁门关一直是武汉重要的军事要塞,经历了多次攻防激战。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汉阳建砖城后,铁门关的军事作用日益削弱,成为文化经贸交流的重要渠道。明末,铁门关被毁,只剩下土基墙座,清初在残存的土基上建关帝庙,民国初年因战争,铁门关遗迹与庙宇一起成废墟。铁门关于1990年12月重建。复建铁门关占地800平方米,高26米。关墙由红砂石制成,城墙内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关闭城楼翘檐,翼角升起,表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
青川阁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独特的美丽造型和众多文人的赞誉,赢得了重要的历史地位。"晴川一楼楚国"晴川阁冠名并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