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捣陵侯城古建筑遗址的神秘解读
去过宁远的人都知道,在宁远很多地方,总会显示“舂(chong)陵这个词,大多数人都莫名其妙。钟陵侯,一个神秘的名字,一个经常被大多数人读错的名字,带着一个神秘的名字,我开车去了宁远县白家坪镇。据史料记载,钟陵是一个古县,即九一圣地、德孝之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宁远白家坪镇。秦在今天的湖南宁远东北放置了钟陵,后来被废弃了。
反复询问,当地人也觉得很奇怪的名字,靠近遗址,当地人告诉我们,在墙周围的开放空间,墙镶嵌着汉陵墓青石板,打开铁门,杂草丛生,找不到遗址的痕迹,只在杂草中发现一块断碑,隐约可以看到汉隶写的汉捣XX”字样。
解读钟陵侯城碑文
钟陵侯城遗址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片。然而,只有走近她,我们才能在梦中遇到秦砖汉瓦,感受到一座古城的生命。爬上古城东门的土墙,可以看到两块石碑竖立,碑文略显古色:
捣陵侯城系捣陵侯刘买所建。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一二四年)长沙王第十三子买封于捣陵为侯,属长沙县。买卒子戴侯熊渠卒,子仁嗣。孝元帝时,仁乞徒封避瘴气迁南阳。侯刘买是东汉光武六年(公元三十年)的皇高祖。1983年宣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北一里许柏家井村(古名兴时塘)约30米处的捣陵侯墓。这是1983年作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捣陵侯城遗址的简介。2013年3月,捣陵侯城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碑文如下:
钟陵侯城遗址位于白家坪镇白家村东约150米处,地势平坦,西春水环绕城市。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长沙定王刘发之子刘买被封为历节侯、戴侯、孝侯三任,持续了79年。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钟陵孝侯刘仁以湿地为由,请内迁南阳(今湖北枣阳),侯城始废。节侯刘买之五世孙刘秀是东汉开国皇帝。东西长170米西长170米,南北宽135米,残高2-6米。城墙夯土层次分明,东、西、北有城门遗址,城四角有城雉,周围有护城河。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研究秦汉时期的城市规模、古建筑技术、社会生活、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
显然,国保的碑文比省保的简介更详细、更客观,能给世人想象。这两篇题词有点不同。我们获得了三个信息:一是了解捣陵侯城遗址的历史背景和保护现状;二是捣陵侯城遗址保护包括捣陵侯城;三是国保题词没有采用捣陵侯城是捣陵侯刘买的一词,提出了秦汉时期的概念,使捣陵侯城的文物价值回归更广阔的时空。事实证明,捣陵侯城的生命是新鲜的。
还有一个关于捣陵侯的故事。
2100年前的一个晚上,汉景帝刘启酒后心血来潮,坚持要妃子程姬陪他睡觉。而程姬这几天正逢月事,有所避,不愿进,不得不把丫环唐儿化妆成她的样子,冒名顶替。皇帝醉而不知,以为程姬幸运。这一次,唐儿怀孕了,刘启虽然事后得知不是程姬,但还是允许生孩子。孩子是后来的定王刘发。由于母亲的卑微生活经历,她不是皇室的竞争对手,刘发被安排到当时西汉帝国的边境地区,贫穷的长沙国家成为国王。
西汉建国初,刘邦认为只有分封才能安国,所以广封诸侯,不料却出现了后来的“七国之乱”,乱成一锅粥。侯国都是老大,不关注汉朝的中央集权政府。因此,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使出笑中藏刀的一招——推恩令,将诸侯的儿子们封在原封国内,有福共享。刘有四个儿子,即贤、遂、义、买。元朔五年(前124年),刘发的四个儿子封四个县级侯国:刘贤封泉陵,刘遂封都梁,刘义封夫夷,刘买封捣陵。在四个侯国中,捣陵侯国的地盘最小。宁远县北部、新田县大部分、双牌县阳明山区、金洞管理区等地区至今。根据国内的捣溪命名,捣陵江是起源于古代桂阳郡的北界山,今天被称为阳明山的主流,整个过程流陵侯封地。
刘买了捣陵后,他在这里建了一座城堡,后人称之为捣陵侯城。捣陵侯能吃苦耐劳,勤耕耘,努力治理,教人桑耕技术,赢得人心。刘买生有二子,即刘熊渠和刘外。他死后,当地埋葬在捣陵侯国,他的捣陵侯职位由长子熊渠世袭,称为捣陵戴侯。也继承了他的精神,奋发有为。刘熊渠死后,埋在父刘买之墓旁,子刘仁继承了他的位置。初元四年(前45年),刘仁以捣陵地区狭窄,瘴气过重,要求迁徙。按照刘仁的要求,元帝刘石恩同意将捣陵侯封地迁往南阳,即湖北枣阳。从此,侯城人空无一人,宁远的捣陵逐渐成为历史名词。自元朔五年分封刘买以来,到初元四年,刘仁迁国于南阳,今湖南宁远80年。第一代捣陵侯刘买封于斯,死于斯,埋于斯。戴侯刘熊渠的第二代捣陵出生于斯,死于斯,埋于斯,可以说是百分之百的永州人。虽然第三代钟陵侯刘仁后来在南阳迁徙,但他也出生在钟陵,也可以说是永州人。直到刘买的第五代孙刘秀,在西汉王朝崩溃、王莽篡位后,他聚集了7000或8000个陵墓的孩子,奋起战斗。最后,他成为了汉光武帝,重建了东汉王朝。刘熊渠的弟弟刘外去浔州当郁林太守,生了儿子刘回。刘回是后来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祖父。
据《水经注》记载:县本陵道捣陵乡,盖因捣溪为名。汉长沙定王分为县,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封王中子为捣陵侯。故城西北约半里许,原来的捣陵寺,现在已不存在;故城东北里许,有汉捣陵侯墓,墓前刻有石碑"汉舂陵侯墓"等字,今不复存。州志载:"钟陵故城东北有其冢,但世无法辨别。清嘉庆中,邑令曾钰遂为树婕。"
据县志载:钟陵是湘南发展最早的城镇,历史千年,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宁远县白家坪镇只有30多个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中陵侯故城遗址及中陵侯墓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仁奉诏迁南阳白水(今湖北枣阳县),城废为县,留子章守墓。东汉建武六年,光武帝刘秀尊捣陵节侯刘买为皇高祖,建皇陵,守陵。钟陵侯故城遗址位于现柏家村,四周地势平坦,城址残土城墙,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35米,残高2-6米。城墙夯土层次分明,东、西、北墙有城门遗址,四角有城雉,四周有护城河。现城内遗址为耕田,城墙上种植旱土作物,遗址未经深耕,是湖南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汉古城池之一,1983年10月,舂陵侯故城遗址、舂陵侯墓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钟陵侯故城是湘南最早的城市遗址之一,对两汉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考古研究十分重要。
漫长的历史已经淹没,复杂的怨恨已经沉淀,很难找到历史的痕迹。即使发现了,也可能是汉代的几件陶瓷、珠宝等物品。至于它们的价值,它们自然无法衡量。
永州古建筑的钟陵侯城
据考试,原来的钟陵侯城是长方形的,周围的夯土墙轮廓分明,墙高3-4米,墙宽6-10米,东城墙193米,西城墙182米,南北墙160米,东、西、北三面没有大门。现在有一条水泥路穿过东西城门。古城是解甲归田:城市变成了秧田,城墙变成了菜地。南城墙上只有两排寂静的翠柏,就像当年的战勇,操戈待阵,虎视南方。(《捣陵故事》,姜加军,《潇湘》2017年第二期)。的确,从我的研究资料与现在的碑文相比,东西城墙分别缩短了23米、12米,只能说明岁月的无情。现在的钟陵侯城是田园风光,城内庭院的空间已经难以想象了。但她的确是永州境内历史最悠久、最具规模的地面古建筑,亦可称中国最为原汁原味的汉城。
首先,捣陵侯城个性鲜明。秦王时期的军事古堡最早应该是捣陵侯城。从地理位置看,捣陵山形千里,包括护士状。永州位于南岭北麓中段,被三条山围成两个半封闭的盆地,即零祁盆地和道江盆地。钟陵位于两个盆地的交汇处。自古以来,它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军事重镇,北连零祁衡邵,南控郴桂两广。从周边环境来看,古秦驰道旁建有捣陵侯城,秦时屯兵都堂岭西,汉时侯坪北,八角寨东。至今仍被用作村名地名。从城堡规划的角度来看,城墙很不规则,东西城墙长度相差十米。正如《管子,骑马》所说:凡立国都,不在山下,必在广川之上,高不近旱,水用足,下不近水,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从城门的设置来看,没有南门。地势开阔,一直延伸到道江盆地中心。作为衙门或居家,没有理由不开南门。南门洞作为秦政朝南征推进的城堡,自然不会开。
其次,捣陵侯城风水独特。在秦汉时期,是风水形成的重要阶段。风水学以易经八卦、阴阳五行为理论,形成了择居、营居的学问。汉王充《论衡》·国宅术说,宅有八术,以六甲之名,数而第,第定名立,宫商别。山水是舆论勘探的主要依据。捣陵侯城和捣陵侯墓背靠捣陵山(又称洛阳山),左为九一山(青龙),右为阳明山(白虎),左为东、右为西。无论是山形还是水流,都是二龙戏珠。捣陵侯城与捣陵侯墓,犹如青山绿水中的一颗璀璨龙珠。风水谚语:埋在龙头出天子,埋在龙尾出状元。这是在捣陵故地,应验有余。侯刘买,生了两个儿子。刘外一脉(郁林太守)→刘回(菊鹿都尉)→刘钦(南顿县令)→刘秀(东汉开国皇帝);另一脉是刘熊渠(钟陵戴侯);→刘利(苍梧太守)→刘子张(?)→刘玄(更始帝)。从北陵第一峰位于宁远县逍遥岩,距城约30公里,称龙尾。多年后的科举,湖南共出状元(含特科)12名,而舂陵就占2名,即李合、乐雷发。
再次,捣陵侯城的文脉不断。据宁远县志(乾隆)载:……二侯墓至今在这里。然而,建武初改上节侯墓日,皇高祖考戴侯如故岁时,园庙祭祀所在地,今长行太守事侍奉,各置园陵,供事,终汉世乃已。意思是,随着汉朝的死亡,捣陵园庙的供应也消失了。但刘仁北迁后,其子刘昌留在捣陵侯墓,再加上许多供事吝啬的夫人,都留在宁远,他的血也代代相传。从秦灭楚(公元前202年)到公元220年汉末,作为政治文化中心,至少有422年的经营和辉煌。因此,在唐代,道州刺史元结仍然以捣陵行为题写给朝廷;宋代,周敦颐自称是捣陵人,二十四史记周敦颐为了捣陵而不传圣贤;清代,纪晓岚为了表扬陵墓而写道奇文《北莲花桥》;民国时期也有女英雄白忍和一镇三军长的故事。可见,钟陵文脉的传承是连绵不断的。钟陵人忠诚、勇敢、礼貌的性格和精神代代相传。
捣陵侯城现有骨架残龙作为一座古城建筑,其示范作用和意义并未丧失。如新田明代大观堡,其结构与没有南门的大观堡相同,与捣陵侯城相同。以易经中的元、亨、利、贞命名的元、亨、利、贞命名。古村落的板块集中、科学布局等,都与捣陵侯城密切相关。捣陵侯城是一座由捣陵人供奉的祭坛,她连接着祠堂,连接着千家万户,人们至今讲述着她美丽的故事,传递着她的精神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