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化——中国传统建筑中龙的装饰艺术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世界各地的中国人为自己是龙的后裔而自豪,中国也被称为东方龙。龙文化渗透到中国的每个角落,尤其是在中国传统建筑中。
三年寻龙,十年点穴
古代风水理论遵循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五行生克三大古典原则,与中国建筑和中国园林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无论古人选择繁殖子孙的住所,还是放置灵魂的阴宅,从选址、建设到最终入住,都必须由风水大师参与并提供意见。
一般来说,风水分为理气派和形势派。然而,形势派和理气派都离不开对山川地形的判断。在中国风水中,没有理气,没有理气。任何宅地的好坏都是由大环境决定的,就像中医切脉一样。从脉象的洪细弦中,我们可以知道身体的一般状况,因为它是由心血管的功能状态决定的。只有形势完美,宅地才完美。清代的《阳宅十书》指出:人之居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重要。”
风水术士首先考察山川形势的地理五诀,即龙、穴、砂、水、向,相应的活动是寻龙、察砂、观水、点穴、立向。所谓寻龙,就是勘察当地龙脉,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其质量。脉搏的初衷是血管,延伸为像血管一样连续贯穿的东西,而龙的身体具有度为特征,龙善于变化。因此,古代风水理论就借龙之名来代表山脉的走向、起伏、转折、变化,外形上连绵起伏,并且其中有生气贯通、有始有终、有根有源、有支有派的山脉被称作“龙脉”。平地上还有龙脉,标志着微地形和水流。
古人之所以要寻找和辨别龙脉,是因为风水以气为万物之源。《管氏地理指蒙》卷一有无往来云:没见气就太容易了,气的开始就太初了……一气积两仪分,一生三而五行具,吉凶悔吝有机而可测,盛衰消长有度而不渝。明代蒋平阶在《水龙经》中谈到气机妙运时说:太始唯一气,莫先于水。水中积浊,遂成山川。经云:气者,水母。水者,气之子。气行则水随,水止则气止,子母同情,水气相逐。夫溢于地外,有迹者为水,行于地中,无形者为气。表内同用,这种造化之妙用,所以察地中之气趋东向西,即其水之去或来而知。
行龙必水辅,气止必有水界。辅行龙者水,故察水之所来,知龙气发源之初;止龙者也是水,所以察水之所交,知龙气融合之处。这种气体不是物质世界中的空气和大气,而是一种超自然的神秘物体,说不清是什么。它变化无穷,它可以变成水,也可以积累成山川,所以寻找愤怒首先要观察山川的情况。要区分龙脉的质量,就要审定山脉的长远,区分山脉的大小和兴衰。山来得绵远的人,气脉也绵远;山来得短的人,气脉也短。
要勘察风水,首先要搞清楚来龙去脉,然后找一个能聚怒的地方,这就是点穴。穴者,山水相交,阴阳融凝,情之所钟。风水延伸为龙脉止聚、川追溯、冲阴阳、土厚水深、郁草茂林的地方。风水的形势派认为龙必有穴,龙真穴也真,龙假穴也假。绵延的龙脉,远者千里,近者五里十里,选穴不容易,正如《葬经》所说:三年寻龙,十年点穴。”
昆仑天下龙脉发
中国的地理形势,每8度左右就有一个大的纬度结构,考工记云:天下之势,两山之间必有川。大川上必有路。”《尚书·《禹贡》将中国山脉分为四列九山。被认为是风水形势派开山人物的唐人杨筠松在《青囊海角经》中写道:山的根源来自昆仑。分枝分明的昆仑脉。秉之若五气,合五行;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相配,符合德刑;四时合序,日月合明;相生相克,祸福悠分。生存之道,诸甲庚,天星凶吉,包括虚盈。昆仑山是中国的一座山,在古代神话中上通天下,山上百神齐聚;它也是地理上的一座山,是万河之源和万山之宗,似乎浓缩了宇宙的一切生长之道。
风水认为它上载天上五气,这里有阴阳,五形,是万山之祖。昆仑山发端生产五条山脉,其中三条延伸至东南,北龙从阴山、贺兰山进入山西,起太原,渡海而止。中龙由岷山入关中,至泰山入海。南龙从云贵、湖南到福建、浙江入海。这三大干是中国历代被视为龙脉的山脉。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堪舆家总结了龙脉的形象,分为回龙、出洋龙、降龙、生龙、飞龙、卧龙、隐龙、领龙九条正龙。根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划分结果。顺逆可分为顺龙和逆龙,阴阳可分为阳龙和阴龙。综上所述,好的龙脉主要包括:生龙、善龙、富龙、贵龙等。;相比之下,坏的龙脉主要包括死龙、恶龙、病龙、贫龙、绝龙等。总之,龙脉观形式容易,只难认情。
根据理想模式,龙脉分为祖山、少祖山、高祖山和远祖山。祖山最重要的是能否获得龙脉的好运。它的势头需要高耸,作为活力聚集的中心。少祖山是祖山与高祖山之间的连接环节。只有通过与高祖山和远祖山的连接,祖山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活力,直接进入昆仑祖庭的气脉。如果不是这样,就会造成伤害。
以北京为例。《天下舆图总考》说:天下之山三大干,北干起自昆仑田颜至白登西,一枝为壶口、太岳、南析城、历恒山、钟燕山,转天寿。北干龙起源于昆仑山,天寿山是龙脉万里而来的聚集地。北京位于北干龙之上,天寿山是北干龙的正结,即北京的龙脉镇山(玄武山)。也就是说,北京的龙脉起源于昆仑山,通过太行山从西南到东北山脊,蜿蜒的太行山从南到北奔腾;浩瀚的燕山,山峦叠叠,从西向东排列。昆仑山就像天地的巨柱,就像气上通天,故宫有天上的活力。元气是宇宙生命的源泉,是一切存在物的生命之本。有活力就有活力,那么北京城就会积累活力,成为万代永恒的基础。由此可见,龙脉实际上是古代社会的一种精神动力。人们依靠这种精神来坚定生活的信念,统治者依靠它来传播世界的基础。在整个古代,龙脉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几乎是牢不可破的,直到今天科学发达,其影响依然存在。
四神砂青龙砂
除了北京,据说中国历史上的每个朝代都会在建都之前为国家找到一座依靠的山脉。只有国家资本背后有高大雄伟的山峰作为支持者,国家基础才会坚实。南京,六朝古都,靠近长江,四周是山,有虎占龙盘的势头。秦淮有秦淮河,沿江有许多山,从西南到东北有石山、马鞍山、幕府山,东有中山,西有富山,南有白鹭和长寿洲形成夹江。明代高启有诗赞:钟山如龙独西上,想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可以看出,对于城市和建筑的选址,除了区分来龙主山外,还要观察隶属于主山的环卫诸山的质量,区分山的群体关系,即察砂。
继《地理人子须知》之后,明代徐善说:沙者,古人授予,以沙堆拨山形,因名沙尔。沙、砂相通。在风水格局中,沙乃统指前后左右环绕城市的群山,与特达尊敬的来龙或主山镇山者呈隶从关系。在所有吉祥地周围的砂中,最重要的是所谓的四神砂。它们是吉祥地左右前后四个方向的山。在风水学中,它们被命名为:青龙(左)、白虎(右)、朱雀(前)、玄武(后)。
这种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有其天文学的起源。在观察星星时,先哲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28个星宿作为坐标,而28个星宿则分为四组,每组有7个星宿。这四组是春、夏、秋、冬四季中天之星。每组七宿联合想象一种动物,即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唐孔颖达释苍龙七宿:角、亢、氏、房、心、尾、簸箕,并为苍龙之体,南首北尾,角为龙角,尾为龙尾。”
《周易》以乾卦为第一卦,象征龙,所以乾卦又称龙卦:初九潜龙,不要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四或跳在渊中,无罪。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九亢龙,有悔。九见群龙元首,吉。乾卦中的六龙实际上反映了古人对自角至尾六宿龙星在不同季节天球位置变化的观察结果。初九,龙星既没出地,农事节日还没到,所以云潜龙不用。92年,龙星开始升上天空。这时,人们首先看到的是龙角和天田星同时出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农业即将开始,先郊区祭祀,所以云看到龙在田里。九四,苍龙星宿全部出现于地平线,是春夏之交的天象,称“或跃在渊”。九五,苍龙房心尾在上中天,是夏天的天象,叫飞龙在天。
苍龙经过中天,龙体开始向西倾斜,时过夏至,进入三伏天,象称为亢龙。然后龙体逐渐向西倾斜,向西方地平线移动,形成龙头的角、亢、氏星宿没有进入地平线。仲秋收获季节已经到来。这时,天象被称为群龙无首。由于古人了解龙星在确定季节中的重要作用,他们崇拜它,并将蛇崇拜与它结合起来,并将这些东方星星命名为苍龙。因此,有人说天体崇拜是龙崇拜的真正原因。与龙星有关的龙能潜伏飞腾。至于龙的姿势,它与地球上蛇、鳄鱼、蜥蜴和其他动物的形态有关。
以四象为方向,先秦的礼记·曲礼记载:行前朱鸟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后人解释说:前南后北,左东右西,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左东右西的概念不同于我们看地图。现在的地图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而古人的地图是倒过来的,下北上南,这就成了左东右西。风水先生将四象运用到地形上,用四象的形象和动作来比喻地形,并附上吉凶祸福。从西安半坡遗址和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青龙、白虎壳布局来看,四象在风水中的应用至少有6000年的历史。
《三国志·《关露传》记载:陆随军西行,过无丘节墓,倚树哀吟,精神不乐,人间其故,陆说:‘林虽茂,无形可久。虽言虽美,无后可守。玄武藏头,苍龙不足,白虎衔尸,朱雀悲哭,四危为备,法当灭族。但是二载,应该到了。这就是管云根据四象处于四危状态,判断不丘节将在两年内灭族。在《葬经》中,风水学的祖师郭璞也说:经说地有四势,气从八方。以左为青龙,有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化。相反,法当破死。故虎蹲谓之衔尸,龙踞谓之嫉主,玄武不垂者拒尸,朱雀不舞者腾去。以支为龙虎的人,来止于冈阜,要像肘臂一样,称之为环抱。以水为朱雀,衰旺系形应,忌夫湍流,所谓悲哭。”从以上这两段话不难看中国风水的最佳格局是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四大神象格局,后有靠山,前面必须有环绕的水。
建筑中的龙饰
生活在天地之间的人,一刻也离不开周围的环境,人们本能地选择、建设、创造美好的环境。中国古代堪舆学中的龙脉概念对中国城市和建筑的选址和布局有很大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中用龙的形象作为建筑装饰的案例数不胜数。天安门华表上的盘龙、北海的九龙墙、北京孔庙的飞龙丹陛、曲阜孔庙的云龙石柱、隋朝赵州桥栏板上的盘龙石雕、北魏司马金龙墓的盘龙石柱……几乎每一处名胜古迹,都会看到龙的痕迹。
汉代以前,龙的装饰不是皇帝专有的,普通贵族也可以用龙的装饰房子。西汉刘朝着新序·《叶公好龙》杂事中的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东汉将军梁冀阴阳殿……雕刻为青龙白虎,画以丹青云气。因此,龙在当时的中国民间建筑装饰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屋脊、门楣、雀替、斗拱、碑头、墙壁等部位,龙的形状多种多样,气势咄咄逼人,体现了其丰富暖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从汉到唐宋元,龙逐渐成为皇帝的象征,龙饰逐渐受到皇室的限制,但仍未被皇室独有。
以宋代山西太原晋祠为例。晋祠圣母殿是一座木结构建筑,由基座、梁柱结构体系和屋顶三部分组成。大厅自上而下与龙文化密切相关:基座上栏杆下方有石龙头,用于排雨;在基座上的梁柱结构中,前屋檐和下屋檐上的八根木柱上都有一条木龙,姿态各异,威严生动,就像大厅的守护神,也标志着圣母殿的高贵地位;正脊两端,脊柱中间的脊柱刹车下面是两个相背的龙形吻兽,脊柱前面有两对双龙戏珠的琉璃图案。此外,屋顶上的野兽、角兽和套在角梁上的野兽都反映了龙的形状,使龙的形状在整个屋顶上随处可见,整个圣母殿也因为龙的生动和丰富而更加明亮。
明清时期,龙饰成为皇宫的主要装饰。北京故宫充分发挥了龙文化。殿宇台基外有吐水的头,三大殿以汉白玉为台基三重,共有1142个龙头,雨天可见千龙吐水的壮观景象。三层台基上有1458根汉白玉栏杆,望柱头上雕刻着云龙,堪称龙海。进入太和殿,我看到有七个金龙宝座,座位后面有七个金龙屏风,上面有金龙藻井,还有充满梁柱天花板的贴金和印章画。殿中间有六根沥粉金漆龙柱,与殿中万条金龙相得益彰,金碧辉煌,形成了金龙世界。殿内隔扇裙板也用龙装饰,雕刻二龙戏珠图案。
太和殿顶的琉璃吻,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最大的一对,每一对高340厘米,宽268厘米,厚32厘米,重约4.3吨。吻的表面有清晰的龙纹,所以也叫龙吻。龙威武异常,四爪腾空,怒目张口,吞下正脊,背上插着一把剑(据说这个吻是负罪的,让它在这里扛梁抵罪,背上插着一把剑,以示永远不会脱身),让大厅更加壮丽。大吻放置在屋顶正脊的两端,具有重要的建筑作用。由于这部分容易漏雨,大吻放在这里,前后坡与前后三坡瓦陇的接口紧密封闭,防止雨水渗入。此外,故宫隔扇上的金缸、匾额、印章画均以龙为饰,龙文化渗透到故宫建筑的每一个角落。
建筑中龙的形象通常采用石雕、木雕、窑冶、绘画、雕刻、铸造等方法制作。石雕有御路、须弥座、望柱头、碑座、泉口等。梁柱、天花、藻井等木雕。据研究,三国和南北朝时期,龙的形象仍然是建筑的保护神。当时,建筑里有一个奇妙的装置——龙舌。建筑屋脊两端有一个抬起的水龙头,嘴里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伸向天空,后根连接着一根细丝,直接通向地下。在发生雷击的时候,电流会从龙舌沿线下行地底,起到了避雷的作用。当时神州大地上,庙宇、古塔如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但雷击的记载却很少见。
从风水中龙脉对人的心理影响到龙在建筑装饰艺术中的广泛应用,再到龙舌对建筑的保护……自古以来,象征高贵、神奇、吉祥、雄伟的龙,在中国古代建筑建筑领域首屈一指,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