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黄州会馆古建筑特征
旬阳县城位于汉江、旬河交汇处,曲水环流,状若太极,被誉为“中华天然太极城”。旬阳人文历史悠久厚重,各类文物保护点1337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6处,2009年被国家文化部、文物局授予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黄州会馆就是县域内众多文物保护单位中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群之一。
1 基本情况
黄州会馆位于旬阳县蜀河镇西后街,为清代“黄帮”(即黄州籍客商)分期建造,始建年代约在清代中期,其时仅正殿三间,道光二十九年(1849)建拜殿,同治十二年(1873)建乐楼和门楼。这些主体建筑都布置于中轴线上,且依地势作台阶式上升,目前基本保持原状;附属建筑看台、香客房、伙房等,不规划分布于中轴线两侧。建筑艺术精华集中体现在门楼墙和与之相连的乐楼上:牌楼式的门楼墙面由五楼构成,全用砖砌砖雕、石刻石雕,呈现出雄浑高大、巍峨逼人的气势;整座乐楼的屋顶穿插采用了歇山、庑殿两种样式,又通过与门楼墙、两山卧虎状屏风墙的巧妙衔接,组成屋面前后四脊,浑然一体的壮观景象。
2 历史沿革
据现存碑记,黄州馆初为黄州“在蜀河贸易之诸君倡举而成”,开始仅“正殿三间”,祀有帝主“神灵”;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有乐从者“见正殿虽成,而拜殿末备”,于是劝捐募善,经两载而拜殿之功复竣;至同治十二年(1873年),又“积公房之租税”,并“乞解四方之囊”,“刻桷丹楹”,而“乐楼始成”。建国以后的1950年,黄州馆被用作蜀河粮管所,在此期间,粮管所于保持黄州馆原有建筑外,作了较大规模的扩建、增建。1982年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后,县文物主管部门与镇政府签订保护协议,由镇政府安排专人管护。
3 概况描述
黄州会馆位于陕西省旬阳县蜀河镇西后街,面向蜀河,南临汉江,背倚山坡,地理座标东径109°42′20″,北纬32°57′5″。占地面积约2892平方米。会馆的主体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从前至后依次有门楼、乐楼、月台(二者之间为院场)、拜殿、正殿,因地势作台阶式上升。正殿、拜殿的方向一致,为座西向东;乐楼、门楼的方向有所偏转,为座西南向东北。
门楼:正面为砖砌(雕)三间四柱五楼八字屏风牌楼式墙面,通面阔约14.0米。主楼高近10米,庑殿式屋面,檐头装彩画花板,间以7个外突的果碟,其内分别置桃、佛手、葡萄、枇杷等果样,其下为三重(层)如意斗拱,拱下有平板枋、折柱、花板(板涂红色,未作彩画);平板枋下为单额枋,其下为石额,中刻竖排阳文正书“护国宫”,边缘环绕浮雕龙、珠、海波、圭板(或箭袋),外栏为砖刻贴瓷“万”字花边;额下为下额枋和龙门枋;主楼的二边柱不接地,柱面阴刻行书贴瓷18字楹联,次楼平板枋以上装饰近似于主楼,平板枋以下依次有突起贴瓷的卷云纹单额枋,彩绘枋心;圆形花板,板心彩画山水楼阁花鸟,边框突起,外栏绕以贴瓷蝙蝠,在圆形花板上角,近边柱处装凤鸟形铁铸件;边楼为次楼边柱外斜出的屏风式楼,其平板枋以上装饰略同次楼,区别在于如意拱只有2层;边墙顶端起单脊墀头,墀头下墙面钉有“连升三级”,由于边楼造型手法的别具一格,避免了五楼同在一个平面而产生的单调呆板,平铺直叙的视觉缺陷,增加了层次,也增强了美感。
乐楼:由主楼和前楼连接而成,二者之间既有分界,又相通相连,而且通过门楼墙面、两山的卧龙状屏风墙及屋面的巧妙衔接,构成一座浑然的整体。主楼面阔3间,长14.9米,深4.2米,分上中下三层,歇山式顶,其后背墙亦即门楼墙体的背面。一层为通廊;二层前面于高台之上立6柱,中间的4柱上部前伸4梁与前楼(戏台)的4柱连接,在顶部沿边的枋下装木刻浮雕花鸟、卷草、麒麟、海马、博古图案带,形若倒挂楣子,以遮挡背面的梁枋,不致完全裸露;三楼明间即戏台后室,屋顶中梁(脊枋)中部画太极八卦图。
前楼(戏台),面阔6.8米,进深4.2米,分二层、一层为悬空的内廊及至大门的15级踏步;二层为戏台(后室与主楼的三层相通);外部正面在额枋与平板枋之间装透雕木刻的朱雀、平板枋正面浮雕仰莲、蝙蝠;枋上正中嵌匾额,阳刻正书“鸣凤楼”,原作黑底金字,现有残缺。屋面为庑殿顶,内檐一周亦垂楣子,其下正面有一内倾的倒梯形斜面,其内由圆雕的龙凤头叠成五块三角形界面,内套4层如意拱,拱间再套以各种透刻的团花,其两侧进深方向只装如意拱。戏台内中顶装八边八层藻井;一层平铺刨出边线的薄板;由二层起井,在各边平板下垂楣子;三层在上下二板中装透雕花板,角两侧装圆雕支墩,角下装花牙;四至七层各边装楣子,角下装花牙,角头垂方柱、金瓜柱。
门楼、乐楼的整体屋面,从侧面来看,乐楼的主楼为歇山顶,以博脊为界,其后坡无垂脊,而于左右两侧做平出的花脊,且与两山的卧龙状屏风墙中线相交,屏风墙顶中起一重镂孔的脊棱;后檐正中即门楼的庑殿顶,其两山又平出“万字”形脊;其前坡两垂脊伸至前楼庑殿顶的正面两翼角下,形成重檐。结构极为繁复而精巧。
戏台前为院场及通向拜殿的14级踏步,在第8级踏步两侧砌一高台,台沿装石栏杆,形如月台,望柱头作圆雕的金瓜、狮、象及浮雕博古图案的方形柱头(月台内原植桂花、香元树,今不存)。
拜殿:面阔三间,长13.3米,深8.3米,中柱高7.7米。两山为卧龙状屏风墙,轩棚形前、后檐,屋架明间为抬梁式,边间紧贴山墙为穿斗式。
正殿:即黄州帝主宫,面阔三间,长13.3米,深8米,中柱高7.8米。硬山式屋顶,前檐及室内梁架同拜殿。
二殿原来的装饰与摆设,据当地知情的老年人回忆,大致情形是拜殿前有台阶及前廊,装以汉文卷草栏杆;后有隔扇门,花格背衬粉板。正殿前亦有台阶,栏杆,殿内供奉泥塑贴金的盖天帝主像。二殿之间的过道左置鼓,右置钟。
4 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黄州会馆兴起的成因,与当时的政治制度及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蜀河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吸引移民中的行商坐贾在此,商贸发展迅速,对当时我国南北商业贸易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蜀河镇黄州会馆由在蜀从事商贸的黄州籍各商号、帮会集资修建,据现在馆内《修建蜀河口黄州会馆碑记》可知,其建造经历了几代人百余年的努力,“规模实已备焉。”故有研究者认为“(蜀河)黄州馆是陕南乃至汉水流域规模最大、工艺最为精美,且具有典型南方风格的宫殿式建筑。”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蜀河黄州会馆在建筑构造、结构特点、工艺技术与材料诸多方面,与官式建筑相较而言,既有同源同宗共性的一面,又有各具特色个性的一面;彼此不能相互取代,也不能抹杀和同化。从平面布局看,主体建筑都置于中轴线上,附属建筑则视需要和地形作灵活安排,不局限于对称均衡;木构架为抬梁与穿斗式并用;屋面(顶)式样有硬山、歇山、庑殿、卧龙状屏风墙式,而一座乐楼的屋顶却穿插采用了歇山、庑殿两种样式,又通过与门楼墙、两山卧龙状屏风墙的巧妙衔接,组成屋面前后四脊,浑然一体的壮观景象;装饰艺术集中体现在门楼墙面和乐楼上;乐楼屋面陡峭、重檐飞翼,柱础以上,屋檐以下除构架柱、梁、檩、大枋外,全是木刻木雕,而不用一砖一石,是荟萃木作艺术的精品。装饰题材多是寓意吉祥平安,荣华富贵的民俗风情内容,“凤”纹以细腻精美、生动传神取胜;无论是宏观的空间安排布局,还是微观的局部艺术处理,都注意到了虚与实,疏与密,点、线、面的有机结合,使整座建筑群既庄重典雅,又空灵秀丽,表现出古代建筑大师们高超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