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维护比修缮更为重要
原山西省文物局总工程师柴泽俊先生,是著名古建筑专家。柴老已经77岁了,因为行动不便,几年前被迫退出了古建筑保护的第一线。
他负责过永乐宫搬迁管理和施工,主持过晋祠圣母殿修缮工程、五台南禅寺修缮工程,上世纪80年代,更是独自设计了布达拉宫的修缮方案。
柴老说,平遥古城当年申遗的时候,大家请他去跟联合国的专家团做介绍,一看,里面一位日本学者就是当年他在日本讲学带的学生,心想,这事一定成了。
“别人总是夸赞日本建筑保护得好,只说好话,我当时就直接告诉他们,日本的那一套还有缺点,”柴老点了根烟,缓缓说道,“日本修缮木建筑每次都换1/3的构件,如果修一次能用300年,那900年之后,还会是原来的东西吗?只能是个仿造的东西了。”
“这个学生见面跟我说,现在日本很多人也接受了我的观点,就是尽量使用原来的构件进行修缮,能不换就不换。”严谨、谨慎,绝不盲目,是柴老对待古建筑一贯的态度。
“维护比修缮更为重要”
时代周报:您对山西所有的古建筑都做过普查,维护这些文物,困难是什么?
柴泽俊:有价值的文物,太多了,不是一天两天能修过来。这七八年应该说中央给的钱不少,每年投入几千万元一直修,但毛病还是很多。就我知道的,光晋东南就有80多处,你要想一处一处都修好,也不是短期能完成的。
头一个是要有队伍,有真正懂得古建筑的技术人员,另一个是要花时间,在现场慢慢勘察、慢慢设计,才能把它搞好。不然一修就修坏了,再也挽回不了了。
有了钱其实也不完全是好事,一旦粗心了容易出毛病。
时代周报:那基本的维护呢?
柴泽俊:我一直主张,维护比修缮更为重要。
搞古建筑修缮,往往一不小心就把东西给弄坏了,而且修起来肯定会有变动,并不是能完全无损古建筑的原貌。维护就很简单了,有个专门的人看着,有什么问题就修一修,就能确保不用再搞修缮工程。但有人看着也是要钱啊,就山西来讲,连明清的算上上万处,或者保守讲两三千处,不是一点钱能解决的。每年都要拿这么多钱,财政上的负担很重。从省文物局来讲,他们现在集中力量,下去一个地区一个地区地检查有没有损坏,已经很尽职了,而且都还是些对古建筑有研究的人。
尽管山西省文物局比其他省在古建筑上的经费要多一些,但是文物量太大,可以说全国古建筑大多集中在山西。相对来说,北京的古建筑主要分布在各大机关,比如颐和园、故宫等,本身就可以维持,不需要另外拨款。
“拿古建筑赚钱是不应该的”
时代周报:为什么说大规模的修缮对文物而言是有损害的?
柴泽俊:修缮时要是不小心把其中一个构件弄坏了,文物保存的时间会大大减短。我的主张是尽量不更换构件,每次修缮这些构件保有率都必须在90%-95%以上,把它们换下一半或者2/3,这还是不是文物?
这等于我们拿现在的青铜照样子铸造了一个商周的鼎,算不算文物?这个叫赝品。
所以说必须减少大修,而要减少大修就必须做好正常的保护保养。另外,文物修缮要建立在认真勘察研究的基础之上,搞出设计方案出来,认真研究审批后才开始修缮。现在很多地方为了尽快拿到审批资金而盲目大修实在是不应该。
前期工作一定要花上半年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准备,这不是招几个标,弄几个古建队,挣几个钱就能解决的。我们需要有经验的专家、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认真花几年功夫把建筑修好。不能把古建筑看作粗糙的东西,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文物,比一两百年的清朝的画贵重得多,坏一处就少一处,全国就这么一点,应该全力地来保护。
时代周报:每一处古建筑都有其特点,不像现在都是标准化建设?
柴泽俊:对,这种事情千万不能疏忽,这批东西任何一处有损坏都是无可挽回的,不是小小的损失。比如房顶上元代的琉璃灯,坏了一点的话得将各个部件好好保存起来,等修复的时候重新装上,不能一看坏了就换个新的,弄个假的有什么意思?我们对传统的古东西好像都不在乎,实际上这都是文化。
时代周报:现在把力量集中在修缮上,是不是因为能跟旅游挂上钩?
柴泽俊:对,我觉得拿古建筑赚钱是不应该的。顺便再提请你们呼吁,保护古建筑一定要保护背景和环境,建筑的产生和存在同环境和背景是结合在一起的,如果把建筑的环境开发成旅游区,用来吃喝购物,那就成了闹市中的一个古庙,根本没有意思。北京的西华门也好,南池子也好,这些地方为什么不让随便盖东西?就是为了保持故宫的背景和环境。如果环境都变了,就剩一个故宫,那不过是一片高楼大厦中的几座古房子罢了,没什么文物价值。
如果一定要搞旅游设施,一定要放在一两千米以外,不要和文物冲突。就像上海东方明珠和凯旋门,都是两个时代的东西,放不到一起去。保护古建筑就是保护整体文化。现在人总是把文物看得比较简单,总觉得没多大价值,这个问题一定要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