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特色建筑-瓦板房建筑技术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居民区。凉山自古以来就是通往云南和东南亚的重要通道,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城镇。彝族传统建筑风格不同,建筑类型多样,但无论建筑形式如何,都蕴含着民族的伦理观念和思想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瓷砖房屋是凉山彝族传统民居最先进的形式。与原有的土木结构住宅相比,瓷砖房屋的风扇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木平面设计沿一个方向分层,最终形成拱形结构,进一步提高了住宅的整体跨度。瓷砖房间的主房间是凹的,屋檐结构有一种深刻的感觉。
瓷砖房间的框架是根据物理结构的逻辑组合的,没有任何其他物品可以连接和固定,反映了彝族居民的建筑智慧。在墙体施工中,采用土墙与木墙的组合应用模式,采用木墙拼接各种设计和颜色图案,其黄棕色图案与棕色木框架、棕色土墙协调统一,加上黑色木瓦板,使整个住宅显得宏伟。
瓦房不是很高。屋内的柱、梁、横杆均为原木柱,四壁或土或木。屋檐上有斗拱。屋顶是人字形,上面覆盖着云杉木板,俗称瓦板。用横木压石固定,雨水顺杉木线下降,透气通光。屋内的板壁、屋檐、门楣、斗拱和窗户上画着五颜六色的日、月、星、花、草和动物图案。
瓦板房建筑的独特性在于其精湛的穿斗技艺和强烈的民族风格的室内外雕刻技艺,这不仅是工艺技能的展示,也是民族习俗的复合体。房屋施工材料选择精致,工艺复杂,工艺精湛,没有既定的施工图纸,都是基于工匠心中积累的经验,整个结构不需要钉子。每一个过程都包含特定的民间行为,包括宅基、工匠、起基和封顶。
穿斗式瓦房一般选用耐久性、图案、颜色、光洁度、韧性高的优质树木,如冷云杉、白杨木、松树等,阴凉干燥。彝族民居的大小取决于不同的情况和经济条件。彝族民居约100平方米,约200-300平方米。要建造全木穿斗式瓦板房,至少需要直径50cm左右的圆木(柱)30-50立方米,板材10-30立方米左右。
彝族住宅的建设在基础选择、建设、完成和入住方面具有极其严格的民间习俗。就建设本身而言,往往需要分工合作。一般来说,70%的工程量是由木工独立完成的,剩下的30%是选择基础、平整基础、墙壁、屋顶等。因此,建造一个穿斗结构的住宅需要数百个工作日。施工工艺主要包括:
(1)材料选择:根据需要选择几块符合规范的圆木和板材,作为穿梁、房柱、抬梁、斗拱、门、过梁、隔板、窗格等材料。
(2)测量和油墨线:测量是测量材料的长度和厚度。在习惯上,木匠主要使用手工测量工具来测量材料的长度,只有角尺用于凿孔测量。油墨线是对材料的直线和长度进行分类和标记。
(3)加工:材料采用锯、刨、钻等工具加工。程序主要包括:锯形、刨平、凿孔、造型、雕刻、绘画和校正。这个过程耗时最多,最复杂,最能体现木匠的技术水平。
按规定组装不同的柱、板、斗拱、穿梁、窗格、床、门。按照传统,楼上穿方,楼下用板子或窗户装饰。三、五、七、九、十一层单数,楼下分为主位、客位、生活区、杂物区。除杂物区柱外,其他三个区域分为不同的单元和不同的装饰。这座建筑,无论是穿坊、斗拱还是室内装饰,其镶嵌各部分,都不需要一根铁钉,尽显其高超的技术水平。
雕刻和绘画部分多见于屋檐、过梁、板壁、窗户和斗拱,图案丰富。常见的图案包括日本、月亮、星星、花、鸟、草、昆虫、山脉、河流和动物图案,以及一些抽象的符号,如波纹和回环图案。同时,这些建筑留下了3-5米的屋檐,以斗拱为装饰。斗拱多拱形成水牛角形,多雕刻马牙图案,框架多红、黄、黑,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
瓦板房就像凝固的音符,与自然统一,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具有山野之间的朴素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