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佬佬族民居建筑的特点
佬佬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贵州高原上最古老的民族。有些人认为它是古夜郎的后裔。大多数人都住在山区。民间谚语说:高山苗,水中家,佬佬住在岩角。有许多分支机构,住所分散在全省各地。以干栏为特色,贵州北部的佬佬族仍保留着传统的住宅风格。
干栏式房屋是一种木结构地面建筑。南部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暖。为了在居住地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中国祖先建造了干栏式房屋。这种木质建筑一般由几根木桩、圆木和木板组成。底架由下部的木柱组成,高于地面。底架采用打桩方法建造。桩木完成后,将横梁放在架子上,然后铺板,然后在木板上建立柱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建筑。干栏式建筑,既能防蛇虫猛兽,又能防潮,下面还能养殖家禽家畜。到目前为止,中国西南部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采用这种古建筑形式。
分布在不同地区,不同地区的佬佬民居有不同的特点。住在平坝、安顺、普定、六枝地区的佬佬族,住宅附近的布依族和汉族的屯堡人差不多。屯堡人喜欢建石地板,这种防御功能好的建筑对当地的佬佬族民居影响很大。
黔西、大方、毕节、织金等地的佬族,房屋为木结构,但不是吊脚楼。过去大部分都是用茅草盖屋顶,用砂土夯墙,这与高山保暖防雹的经济条件和绘画有关。茅草屋特别厚实整洁。屋脊和屋檐都很讲究,屋檐下的收篡处精心编织造型。不同的结,如字盖瓦屋顶的封檐板样,具有良好的艺术装饰效果,被誉为穷女巧梳头。这一带。木材较少,通常只有朋友两端的木结构,次间两极为土墙。
遵义、仁怀、道真、务川的终佬族自然条件稍好一些。房子后面竹木葱香,房子还覆盖着小表瓦,木墙竖立在四面墙上。如果是土坯墙、夯土墙、簇状墙、篱笆墙,刷白灰,清爽明了。
住在石盯、思南、布巩、施秉等地的终佬喜欢修建干阑翘角楼,很有特色。石盯花桥一带的农村,小楼飞橡翘角,竹木掩映,美丽迷人。这些终结民居体积不大,但屋檐很深,屋檐下的空间成了开放式仓库。秋收季节,家家户户,屋檐下金色的包谷,红辣椒,一派丰收景象。
一般来说,有木结构的斗房、石结构的石板房和茅草房。斗房以木为梁架,厚板镶嵌成墙壁。石板房用石墙和薄石板盖住屋顶。茅草房主要用板筑泥墙,屋顶盖茅草;一些木结构梁柱以竹编为骨,外面涂泥为墙,屋顶盖茅草为房。
住宅系统,主要是二层住宅建筑。中间是一个大厅,供祖先的品牌和接待,没有天花板和地板。两边是卧室和厨房,楼上有粮仓。畜栏被称为隐藏,附着在房间的后面或左右两端,略短,避免与房屋的屋脊相连。庭院模式,有三个庭院,四个庭院,房间两端有耳房,厢房的左右两侧。
房子通常是三个长五柱的立足结构。财力丰富的人建造五个房间,不足的人建造一个单独的房间。大多数住宅模仿汉族住宅模式,是一列三间平房。中间是大厅,两边是厢房,每个厢房分为前后两个小房间,前一个小房间作为厨房,都作为卧室。前卧室有一个炕,火坑里的年薪很热,是家庭的日常用餐场所。
大厅和厢房之间有一扇门。大厅正壁前面有一张方桌。磨、桶、犁、颠簸、盆等常用设备也大多放在大厅里。大厅里只举行婚礼、葬礼和祖先崇拜。屋顶下有一个楼枕和一道栅栏。一般来说,没有人住在那里堆粮食。
房子前面是平地,俗称院坝,用来晾衣服、晒粮食、放鸡鸭。院坝两侧有牛、猪圈和堆放柴火的简易房屋。它与房子形成了一个三合院。房子后面或院坝前面是一个菜园。三合院周围有许多桃子、李子、犁树或竹子。大部分地区位于贵州高原,山多平地少。在古代,它被称为每一步都是山,可以说是直截了当的山。
大多数同宗聚族居住,一个宗族的每个家庭都毗邻建房形成村庄。根据经济条件、人口和地理环境,住房结构形式和建筑材料有所不同。居住在丘陵河谷、平坝地区的佬佬族,多依山傍水建房,房屋一般较高;居住在高山上的佬佬族通常选择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建造,大部分房子都比较低。常注重房屋地址的选择,有山管人丁水管财之说。
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今,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当地的民居越来越少,当地的文化正在消失。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对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