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巴碉楼-千碉之国的建筑特色
丹巴县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建制县时,取丹东、巴底、巴旺三土司音译汉文首字为县名,故名丹巴,是嘉绒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素有“千碉之国”的美称。这里有国内独有、世界罕见的中路、梭坡古碉群,具有浓烈的民族风格的嘉绒藏族民居,文化底蕴深厚。
据史书记载,丹巴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一个多部落的民族在这里长期生存和繁衍。遍布于丹巴境内的古碉便是这里世居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丹巴古碉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被称为琼笼。碉楼功能多,建在村庄要道旁,交通要关、关卡等地被称为军事防御碉堡;专门为土司准备的被称为官寨碉堡;村中心,用于镇魔的八角碉堡被称为风水碉堡,这里有警碉堡、边界碉堡、房间碉堡等。
碉楼在汉代开始在羌族地区发展,最迟是在清朝乾隆皇帝平定金川时建造的。南北朝时期,丹巴有五代碉楼,碉楼建筑技术成熟。丹巴有260座碉楼,据说全盛时期有近1万座,没有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是无法完成的。羌族建筑以碉楼、石屋、索桥、栈道、水利筑堰而闻名。
丹巴碉楼主要集中在四川省丹巴县河谷两岸,大部分是三五组相互呼应,也有像梭坡十三角碉楼这样独特的山。在碉楼集中的地方,数十座碉楼起伏不定,形成了壮观的碉楼群。丹巴碉楼的每一座都经历了百年的风雨,棱角分明地屹立着。
碉楼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大渡河谷里有一个凶猛的恶魔,专门吸收男孩的灵魂。为了祝福孩子们的成长,谁生了一个男孩,他们必须建造一个高碉堡来抵御恶魔。孩子每长一岁,高碉就要加修一层,打炼一坨毛铁。孩子18岁的时候,碉楼修了18层,毛铁也做成了钢刀。这时,钢刀被送给男孩作为成人礼物,鼓励他勇敢战斗,克敌降妖。
走出丹巴县,沿着大渡河行驶约7公里。我看到几十座碉楼从河对岸的山坡上拔地而起,或者三五一群,或者独立的山。碉堡和碉堡相互呼应,形成了壮观的碉楼群。十几英尺高。……就像浮图。这是著名的丹巴碉楼。
丹巴的碉楼是由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嘉绒藏族建造的。据研究,早在公元前1700年,生活在大渡河流域的嘉绒藏族同胞就掌握了石墙的过程。随着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特别是为了防御野兽和战争,建造高碉堡已成为川西北河谷嘉绒藏族的典型文化特征。
古碉堡是用土由土壤和石头制成的,外观美观,墙壁坚固。大多数古代的碉堡都与住宅单独建在平地和山谷中的。古碉堡的形状一般是高方柱:四角、五角到八角,少数达十三角。高度一般不低于10米,多在30米左右,高度可达50到60米。
碉楼形状各异,层高六至十层,碉楼坚固,基宽越高越窄,碉楼采用片石砌成,砌筑艺术精湛。这座碉楼是丹巴独特的建筑,分布在丹巴县,主要集中在河谷两岸。或者三五个一群,或者独立于山,碉堡相互呼应,依山成势;集中的地方,视力所及,数十座碉楼连绵起伏,形成壮观的碉楼群。在众多碉楼群落中,特别是梭坡乡的碉楼群最具特色,共有84座,堪称碉楼博物馆。
古碉楼是嘉绒藏族建筑的杰作。它有数千年的历史,规模大,类型多样,建筑技能高超,具有很高的审美、社会学、历史和民族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