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纯阳观:忠孝儒林 武阳胜景
新津位于成都平原南部,以前是县,现在是区。此外,地铁的开通缩短了与成都的距离。新津有两个著名的历史遗迹:一个是宝墩遗址,是古蜀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第二个是观音寺。明代的木结构、壁画和雕像都是珍宝。也许观音寺很有名,新津的纯阳观很少被提及。
1991年,新津纯阳观、黄鹤楼作为清末民国时期的古建筑,被列为四川省第三批保险。共有59座古建筑入选这一批。现在大部分都是国保之一,包括龙脑桥、崇丽阁、燕画池、青龙寺大厅等著名古建筑。
看资料,知纯阳观距县西北三里地,始建于清嘉庆初年,为纪念吕洞宾所在,称吕仙祠。光绪二十七年秋(1917),陕籍巨商庄辅臣等捐款在原祠基上扩建更名纯阳观。民国六年(1917年),成都慈善团体正心堂和地方慈善人士在纯阳观成立了全蜀忠孝堂,并以吕洞宾正人心、顺民意为由向省内外华侨筹集了大量资金,计划将纯阳观扩展成古今第一忠孝儒林,主要是儒家,兼容道教和佛教。从1909年到1938年,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扩建工程没有完全图,但已初具规模:占地120多亩,殿亭十多重。
纯阳观现在是博物馆,免费参观。进入博物馆后,右翼有一个搬迁的舞台,据说是乾隆朝建造的,但显然是后人重建的,从外部造型到细节装饰都远不如成都天回镇金华寺舞台。回到纯阳观原中轴线,突然发现这组建筑的规模相当可观。第一个进入医院被照壁和东西仪门包围。院子里的莲池衬托出正殿的铁笔天君殿。后来,吕祖三丰殿、武圣文昌殿、启德关寺排成一排,共有四座大殿和六座庭院。虽然供奉的殿主种类繁多,迎合了各种民间信仰,但每一座殿都是按照当地传统的木结构方式精心设计建造的。以穿斗式结构为主体,局部改变穿斗方式或直接用抬梁增加空间。所有梁柱直接榫卯搭接,未见斗拱。由于是晚晴建筑,砖砌山墙被广泛使用,但几个主殿被悬山挑出。
忠孝连芳池并西仪门
灵祖魁星殿
走进纯阳观,迎面是仙露池,池北,灵祖魁星殿,南塑魁星像,北塑道教法神王灵官,左右塑佛教法神四大金刚。魁星面目狰狞,金身青脸,红发环眼,头上有两个角。右手拿着一把大毛笔,叫朱笔,意思是用笔指定中试人的名字。左手拿着一个墨斗,右脚独立,脚踩在海里一条大鳌鱼的头上。因为魁星主宰文运,所以在儒家学生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吕祖三丰殿
吕祖三丰殿,南供吕祖,北供张三丰。吕祖一副皇相,而张三丰则是布衣像。吕祖,原名吕岩(或吕虎),字洞宾,名纯阳子,是八仙中传闻最广的仙人。元代被称为纯阳演政警华福皇帝,后人又称吕纯阳。王重阳创立全真道后,又被视为北五祖之一,因此道教又被称为吕祖。吕祖三丰殿,单檐悬山顶,五面宽,为纯阳观主殿,殿内穿斗抬梁混用,殿后出抱厦。
武圣文昌殿
文昌武殿,南供奉武圣关羽,北供奉文昌帝君。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单檐硬山顶三开间。
三丰吕祖殿与文昌武殿相连,两侧有廊房,廊房内塑有六尊道教神像:东廊是三曹元帅、修圆通使、人天法主;西廊是威灵主尊、玄玄上人、浩天元佛真。
启德关圣殿
启德关圣殿,前供圣先师和四弟子,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为圣先师,万世师表。左边是亚圣孟子、宗圣曾子(曾参),右边是复圣颜子(颜回)、述圣子思(孔吸)。后奉关羽、岳飞。关羽穿过赤兔马,左挽缰绳,右提青龙偃月刀,斜首望去,做成勒马望荆州;岳飞骑着白马,脸色悲壮而恭谨,拱手迎接十二枚金牌。建于民国八年(1919),单檐悬山顶。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完成了漫长的中轴线。然而,宏大的建筑规模远不是这里最值得炫耀的。真正的高潮是两个高耸的亭——大忠亭和至孝亭。
这两座亭有多高呢?均是33.8米,要知道祈年殿的高度不过38.2米。所以要说这是两座亭,不如是是两座高耸的楼阁。每座亭的建筑面积达到814平米,二亭阶下花圃四周共环列八十八间小品厢房,门窗上还配以几何形与卷草花卉式样的纹饰。这小品厢房实际上构成了两个独立的院落,这种布局是不多见的。
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和民国二十年(1931)的大忠至孝二亭,采用了穿斗抬梁的混合结构,三檐八角挽尖盔顶。三层顶面系筒瓦铺成,上层宝顶嵌青花碎瓷。亭子中间有四根楠木,长20米,直径50厘米,支撑穿斗与抬梁相结合的梁架。1980年秋天,罗哲文先生参观了新津的两个亭子,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这两个亭子宏伟壮观其建筑特点是集古塔、亭、堂于一体,在全国为数不多,堪比北京故宫的颐年堂,是现代古典建筑的瑰宝。
第二个亭子的屋顶是头盔的屋顶。头盔的顶部看起来像一个保存的尖端,但上半部向外凸,下半部向内凹,断面像弓,头盔,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形式中罕见的凸线风格。使用头盔屋顶的建筑很少,以湖南岳阳大厦、云阳张飞寺等著称。这个未知的第二个亭子,似乎从未被任何书籍和文章提及过。
纯阳观自清末增建以来,项目延伸至民国。如果按理论,应该归类为现代建筑。建筑。然而,尽管当前形势动荡,传统建筑受到西方建筑的强烈冲击,工匠们仍然用传统的西南穿斗结构一点一点地建造了这个宏大的古建筑群,甚至惊讶地用两个高耸的亭子来展示他们的纯技能。就像日落的余晖一样,最后一组榫卯连接在成都平原上。
之后,在抗日战争期间,它成为战时儿童保育协会成都分会第四保育院,简称荣四院。它被烟雾覆盖着。有600多名来自沦陷区的难童和抗日士兵的子女生活、学习和成长。
这座宏大的古建筑,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又发挥了新的作用,呵护着民族的希望,也可以称为永垂不朽的伟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