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智书院:尊道贵德 经世致用
浮智书院是温州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书院,位于市区松台山麓,原为北宋周行己的故居和讲座。学院位于净光山下,古西射堂遗址,小洲,勺水耀眼。它被自己命名为浮智,意思是身体像浮萍,留无止境,愿意以无止境的身体在临时房间。在这个风景秀丽、宁静僻静的临时房间里,我开始接受学徒的讲座和教授知识。在当时最新闻的永嘉(今温州),邦人有伊洛之学。
(一)
中国学院的制度和精神是建立在宋朝时期的,钱穆先生认为宋朝的精神是寄在学院里的。北宋学院一般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地方官员、公共融资、前代学院重建的官方延伸学院,如石鼓学院;另一种是大宗族自建的家庭学院,如华林学院;第三种是学者教授的私立学校,浮动学院。
北宋初期的学院主要有两种类型,如宋初著名的四所学院,大多是官方学习的延伸学院。宋初,为了征服分离的政权,朝廷消耗了大量的财政资源。除国子监督和太学外,州、县、乡的学习基本停滞不前。但此时,官方学习教育与社会对人才的大量需求脱节,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使学院成为取代官方学习的重要存在。
北宋三次兴学,重点加强官方教育。虽然暂时的成就是可观的,但都以失败告终。同时,除了官方学习,一批注重讲座和研究的私立学校如浮智学院也蓬勃发展。
(二)
周行己(1067-1125年),字恭叔,世称浮智先生,祖籍瑞安县,有《浮智集》等。他从小就好读书,七岁念经,十几岁学文。14岁时,他的家人迁往县城永嘉,15岁时随父监游京师。十七岁补太学诸生,与徐景衡、刘安节等并称永嘉元丰太学九先生。居太学期间,我在陆房和龚原学习新学,然后从太学博士吕大临转为关学。元佑五年(1090年)前往洛阳师事程颐,成为程门的弟子。六年来,元佑登入士第,官至太学博士。大观三年(1109年),辞职后回乡授学,创办浮智书院。
经过几次转变,周兴己的知识已经从荆公新学转变为关学和洛学。丰富的知识经验使他不仅坚持宽容的学术态度,而且善于选择所学内容,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从而在浮智学院的讲座中体现出鲜明的个人特色。
尊道贵德,摒弃虚浮之风。周行己早年致力于学习科举时文,到二十二三岁时读书益见道理,始知圣人作书遗后世,在学而行,不以为文也。于是日学夜思,以学行修明为世人称赞,在程门时持身严苦,块坐一室,不尝窥,保持一贯的修身态度。在学院的教学中,行自确立了知道的学习宗旨。他说:博于古今,却不知道,所谓多闻可也,而不是善学;善于辞章而不知道,所谓能文也,而不是善学。尽量避免学之为士,不知学之本的情况,教学生明以善以诚,不学文,影响对道的追求。志于道,以德为本,以仁为本,游于艺,所以教学也,用孔子的话来表达教学的意义,以身作则,早晚思古人的修德。
兼收并蓄,不立门户。周行本早年接受洛学的同时,也受到关学、新学的影响,他将新学的代表龚原与程颐、吕大临并称为能传古道。同时,行己也抛开党派之争,表现出对蜀学领袖苏轼的欣赏,四库馆臣评论其学问虽出程氏,“而绝不立洛、蜀门户之见”。在学院的教学中,行自也体现了不拘泥于家庭学习的包容精神。虽然他是洛学的学生,但他在传授洛学涵泳义理的学脉的同时,也倡导关学学以致用的学风。在教洛学理为万物本源的思想时,他混合了关学的气说。
经世致用,推崇真才实学。周兴本人非常关注实际问题。他强调学习病无实,不病无名、学者学道,也想与时俱进,认为学者除了修身养性之外,还应该有帮助世界的感情和经世致用的天赋。行己本人在《上帝书》中就国家财政困难提出了解决方案,这种对务实精神的追求也体现在他对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制度的看法上。北宋时期,有太多的学习,也有郡县之学,但朝廷仍然患有人才之难。周行己认为这是因为养之道有所未至和取之法有所未尽。为此,提出要注意学者实践能力的,培养德才兼备、博学多才多艺的人,提出在选人方面要注意对学者实践能力的调查。
(三)
在浮智书院的教学中,周行己把尊道贵德放在首位,体现了儒家的人文精神。儒家学者对道的追求分为两个相互关联的层次:一是以道修身养性,提升人格,实现格物、知识、诚意、正心、修身;二是以道治世,实现全社会的完善,即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道超越个人身份和地位本身。浮智学院作为一所以讲座和研究为主的民间学院,继承了早期儒家教学和道德教育的理念,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受到道德洗礼。这种民间教育精神体现了儒家的人文关怀。
浮智学院也成为当时关洛学习在永嘉传播的重要场所,为浙东学术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永嘉在东晋太宁的第一年建立了一个县,但在北宋时期,它仍然是一个遥远的州。以周兴己为代表的永嘉学者利用各种机会跨越地理障碍,接触和倾听关洛学习,通过建立学院向永嘉传播这些主流思想,成为学术中心在学术边缘发挥作用的媒介。
浮智学院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创造了永嘉学风的繁荣景象。在永嘉学习的传承中,周行己作为继王开祖之后,真正奠定了学校规模,为后来的许多学者提供了意识形态指导。南宋郑伯熊和郑伯英兄弟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和发扬了周行自的学术思想。传洛学也是传关学。经过陈傅良、叶适等人的发展,最终形成了永嘉学校,立足于理学和心理学。
永嘉学校的大师叶适认为,永嘉学校的周作在前,郑成在后和薛经在陈伟开始和结束不仅保留了洛学必须省以御物欲的精神修养方向,而且发展了弥纶通过世界变化的精神。永嘉学派的治学态度,其实可以从周行自己的学习和传道经历中追溯。浮智学院不仅成为其个人学术思想向外拓展的阵地,也成为永嘉学校精神的原始发源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