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特色建筑-骑楼时代故事
骑楼作为一种典型的走廊建筑,起源于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是雅典卫城的主要建筑。现代意义上的骑楼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它是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被称为廊房。
18世纪下半年,英国殖民者进入印度和其他南亚国家,这些国家属于热带气候,英国人很难适应。为了创造凉爽舒适的生活条件,他们在建造房屋时使用卧室前面的走廊来避免炎热。随着殖民力量范围的扩大,它通过南亚、东南亚和东北亚来到中国。
骑楼是中国海南、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侨乡特有的南洋建筑。广州大部分骑楼都是1920年代后形成的,从东南亚传入,尤其是马来半岛。主要是在广东民居竹筒屋的基础上,融合了欧洲走廊风格的模仿,恰恰体现了现代广州对西方异质文化开放融合的地域特色。
广州骑楼最根本的原因是自然地理气候。要知道广州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寒,春无尘。沿街的商店不需要像北方那样进行封闭的立面处理。当骑楼人行道贯穿商业区时,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春夏雨季,骑楼是行人的伞,夏秋阳光明媚,具有遮荫功能。当台风猛烈时,骑楼可以防止行人受到拥抱落物的伤害。
骑楼是城市沿街的建筑,上下走廊。骑楼走廊,即人行道,被称为五基地。这个名字与东南亚(印度尼西亚和其他地方)的名字有关。楼下的走廊既遮阳又防雨,既是卧室(或商店)的走廊,也是室内外的过渡空间。
广州骑楼廊净高一般为4-6米,有的高达8米。前面是骑楼柱廊,后面是商店。柱廊既有传统的中式风格,也有仿希腊罗马风格。沿街连续的骑楼柱廊和建筑立面形成了岭南特色的骑楼街。两层以上是建筑,一般是住宅。
在外观设计方面,广州骑楼的外观主要采用巴洛克风格的装饰。山花和建筑的设计大多直接具有古罗马的装饰特点,如罗马柱、卷曲图案等,但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如墙壁主要是中国水砖材料。
骑楼突破了家庭单户的束缚,成为客户的共享空间,体现了相互尊重的现代意识。走在骑楼下,舒适、温暖、亲密,有着浓郁的生活氛围,成为品茶、聊天、凉爽、接待、交流信息、晚上睡觉的地方。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华民国早期广州出现了大量的自行车建筑。其建筑风格创造性地将走廊风格融入传统的竹屋,吸收世界各地先进的结构和材料,形成妥协的本地建筑,是岭南建筑的重要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