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民居建筑——还原诗意栖居之美
中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经济条件、社会习俗等各具特色。粉墙黛瓦,如水墨写意的徽州民居,高低错落,横跨群山的干栏木楼,巨型建筑,位于闽西山区的客家土楼,地下四合院……这些传统民居不仅是祖先智慧的结晶,也是寄托怀乡之情的载体。它们与各地的山川田野融为一体,呈现出五彩缤纷的乡村画卷。
如今,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加快,改善村庄面貌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看,如何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如何恢复中国诗意生活的生活美学?
发现民居美学的意义
中国传统民居不仅展现水平高超,而且具有深厚的审美意义。
这种美首先体现在建筑上。许多地方的传统民居,经过几代工匠的探索和耕作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成熟稳定的风格特征,既保留了乡村的兴趣,又不失优雅的品味。这种美也体现在空间上。一些传统民居不仅满足了家庭生活的舒适需求,而且特别注重园林的兴趣,在不同的空间形式中创造了丰富的层次变化。这种美也表现在装饰上。古人更注重房屋建设,更注重家居文化氛围的营造。地砖、窗格、栏杆等细节的装饰往往精致、美观、积极。这种美也体现在民居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与补充上。由于传统建筑的约束,不得不采取当地材料和因地制宜的策略,实现了天人合一的民居美学。
今天,传统民居不仅具有风光欣赏和旅游创收的价值,更传递出中华美学精神,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有紫禁城、长城、颐和园等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还有传统的住宅建筑形式,如西北窑洞、傣族竹楼、开平碉楼等,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二者都是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是彰显文化自信的精神纽带。尽快在农村民居保护中投入一定的资源,不仅可以为农村旅游奠定坚实的基础,还可以使农村民居成为当地文化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继承具有东方魅力的民居之美,也能让年轻人更好地理解和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年轻人从小就受到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实践的影响,对国家和民族有更强的文化认同感,往往具有更好的文化理解和创造力。目前,许多青少年在农村长大。面对这个庞大的群体,我们有义务提供一个良好的农村文化环境。
绘制和谐乡村画卷
恢复传统的乡村风格,特别是传统的民居风格,应充分考虑现实性和可行性。那么,如何适当地更新乡村风格,以保持传统记忆呢?可行的方法是恢复和增加当地的建筑材料。这种做法不仅成本低,而且为根据当地情况恢复传统的乡村风格奠定了基础。
道路与人的视觉关系密切,其设计风格与建筑相辅相成,对乡村景观的建设起着重要作用。过去,山村常用石材铺路、砌筑河岸与陡坎。不同图案的石材,寓意吉祥的图案,丰富多样的传统砌筑工艺等,使乡村小道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目前,如果能够建立专业规划师、设计师和当地工匠的合作机制,充分挖掘农村景观设计中石材的价值,将有利于为农村增添艺术氛围。
中国传统住宅主要是庭院,一般有墙或庭院墙,墙主要由石头、青砖或土坯制成,砌筑方法多样。这些墙壁和庭院墙在房屋和自然之间形成了一个过渡空间,丰富了传统住宅在建筑造型中的层次感,创造了一个宜人的庭院环境。因此,在庭院墙和一些住宅墙的基础上恢复传统建筑材料和当地技术是以较低的成本恢复传统农村风格的有效途径。
屋顶外观也影响民居风格。中国传统民居多为坡顶、铺瓦,展现宁静朴实之美。目前,将平顶民居适当改造为坡顶民居,既有利于恢复传统风格,又有利于改善排水保温。平改坡工程已在很多地方开始,但部分屋顶使用的彩钢板颜色相对较浓,视觉上难以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因此,控制屋顶色彩对实现整体建筑色彩的统一,甚至提升地域风貌具有重要意义。民居屋顶要加强对色彩和质感的把握,画出和谐的乡村画卷。
探索农村建筑范式
由于各种原因,用水泥、红砖等材料建造的住宅几乎遍布大多数农村地区。这种房屋维护简单、舒适、宜居,缺点是容易使农村建筑的外观趋同。事实上,水泥和红砖并不能反映传统的风格,达到美丽的效果,只需要在施工过程中仔细设计。例如,传统建筑材料的局部使用,传统建筑形式的引入,以及现代建筑设计的概念。
在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流坝乡金台村民居建设中,设计团队利用当地常用材料打造了不同的农村农舍。房子的墙壁用红砖代表南江的秋天。它用水泥白增加了设计感。屋顶呈梯田状,依山起伏。它不仅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还可用于种植蔬菜和花卉。整个建筑不仅融合了传统元素,而且充满了现代审美情趣,受到广泛好评。
当然,中国农村数量巨大,设计师很难详细规划每个村庄。然而,在每个县选择几个村庄进行专业规划和设计是可行的。这些实验性和示范性的住宅承担着探索中国农村建筑新范式的重要任务。
新范式意味着扎根于传统,与时俱进的设计。古代农村之所以不依靠专业的规划设计就能达到和谐美观的景观效果,是因为它们逐渐形成了符合当地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建筑范式,值得借鉴。但也要认识到,现代人的需求和生产条件与古人有很大的不同。只有借鉴传统建筑范式的精髓,才能产生广泛认可的新型农村建筑范式。
新范式的探索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设计师具备过硬的专业功底,并下沉基层,深入了解村民们的真实需求。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不断探索,实现现代工业化建筑体系和各地手工建造体系之间的有效结合,使更多的乡土民居具有诗意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