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中国建筑的自然发展和演变中,但大多数人不会有建筑史的概念,也不会意识到他们处于什么样的建筑史发展阶段,中国建筑史的书写在不同的朝代是如何变化的,等等。这一概念需要学术领域的建筑史研究和干预。
在中国,根据现代或西方学术,重塑中国建筑史的概念,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是先驱之一,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梁思成先生在研究中国建筑史时,参考了欧洲西方建筑史,所以我们也可以用这样一个基本的语言逻辑来谈论这个问题: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相比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个基本特征是其特殊的平面布局。现在看一座建筑,每个人都会说它的形状、立面和平面。这些实际上是典型的西方建筑概念。中国建筑是以庭院为基本框架形成的一组建筑。它不是由单个建筑讨论的。这是中国建筑的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
北京四合院布局来自刘敦祯的《中国古代建筑史》
今天去看宋朝以后,尤其是以明清为主的中国建筑,会发现基本上有两种院子。一个院子是在强烈的儒家礼仪背景下形成的,包括中轴线、区分层次、主次、左右对称、朝南等。例如,北京的四合院和紫禁城非常典型,所有的寺庙都有这样的模式。另一个系统,其实有很强的道教背景,那就是中国的园林。园林格局自由不对称,也是院子,里面有山有水,形成了一个像山水画一样的小自然世界。这两个院子的特殊布局在世界上应该说是独一无二的。
当我们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平面布局时,我们就解决了人们生活在世界上的一些基本问题。在中国建筑中有一系列的空间,从你的出生、成长、婚姻、孩子等,到死亡,中国典型的住宅,会有这样的空间,它不仅会告诉你,你来自哪里,而且会清楚地告诉你,你想去哪里,实际上是给你一个文化意义。
我经常在中国的城乡地区进行调查。我记得有一次我去了杭州附近的一个叫何家村的小村庄,参观了一个小院子。院子有多小?从院门到正屋的门只有三米左右,就是这么浅的院子。然后,从正屋的门到挂在正屋里的中堂和对联,大约有三米深。在这个深处,可以有八张仙桌或两把太师椅。这可能是我见过的最小的中国庭院,但它仍然保持着非常有尊严和文化的礼仪空间。
中国传统村居中堂,电影《卧虎藏龙》剧照
中国建筑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环境之美。看看中国的山水画,包括在真实的环境中,只要有传统的建筑,就与周围的山水树木形成了特别好的关系,真的像一幅画。就像我住的杭州,特别典型。这座城市的中心是一个湖,大约一半的内容是山水,一半的内容是房子。中国的城市是什么?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杭州是最典型的样板,我称之为一半山水一半城。
具体到城市建筑的状态,我经常用宋代著名山水画家李松的《西湖图卷》来阐述。这张照片很奇怪。整个城市都俯瞰着它。只有雷峰塔和宝塔才能清楚,还有几座较大的寺庙和城市建筑的屋顶。大多数建筑看不见,都笼罩在树木中。美不美?这是中国的城市,所有的建筑都笼罩在自然之中,与自然的山水树木有关。这种审美观念最早可能在五代或唐末形成。而西方古典纪念建筑则不同,就是把建筑作为一个非常突出的形象来表达。
第三个基本特征,我称之为自然和真实的建筑体系。中国建筑的一个特殊之处在于喜欢使用天然材料。建筑中最持久的材料是石头。中国建筑中的石头不是主要材料,而是主要材料。如果以结构为主体,中国建筑的结构主体是木材,形成了以木材为主的特殊体系。
当然,世界上很多地方实际上都有以木结构为主的体系,那么中国的特点是什么呢?特别的是,中国的木结构体系不是一个简单的体系。它是预制的,由相对较小的木材制成。这是一个非常先进的概念。
梁思成先生在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时,最著名的贡献之一是发现唐代的建筑。当时,山西五台山发现了两座,一座是佛光寺的大厅,后来学者们发现了南禅寺的大厅。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先生发现时非常兴奋,因为木制建筑更容易腐烂。根据一般的概念,它不是一个可持续存在的系统。
山西瑞城永乐宫是元代的建筑,已有700年的历史;天津蓟县的独乐寺和河北正定的龙兴寺都是宋辽时期的建筑。山西应县木塔900多年。佛光寺和南禅寺在唐代已经有几千年了。仔细想想,就觉得是奇迹。什么样的体系能让易腐烂的木结构建筑存在几千年?现在我们经常谈论生态危机和环境危机,从事可持续发展。事实上,中国传统的建筑体系是最可持续的体系。它可以存在数千年,由木头制成,这是非常棒的。
而这其中很重要的特征,就是保护地非常好的装配式体系。中国古代建筑工匠在构建这一体系时,非常仔细地想到了建筑材料,比如如何持久地存在?如何保护?如何更换?装备系统不仅建得快,成语中还有偷梁换柱,也就是说维修建筑时,梁坏了就换一根,柱坏了就换一根,不影响整个系统就能实现。我们还听到一个词,房子倒塌了,房子不倒塌。也就是说,即使地震,墙塌了,房子的骨架还在那里。
从南北来看,这种木质建筑体系大概有两种。一个是北方的系统,我们称之为抬梁结构,即柱子上的架梁。一般来说,柱子和梁都比较。例如,在北京的紫禁城,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形象。在南方,最典型的形式叫穿斗结构。一般来说,梁不架在柱子上,而是像编织物一样。穿过这个柱子,柱子会比较多。当然,中国传统建筑不仅仅是这两个系统,还有井干结构,北方特别是东北林区。
仅仅这两种类型就不足以描绘中国建筑的特点。更重要的特点之一是斗拱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变化。从唐代到宋代,斗拱系统起着真正的作用。斗拱放在柱子的顶部,将屋檐伸得很远,以保护木结构。下雨时不要被雨淋湿。
记得读建筑学的时候,梁思成先生看到佛光寺大殿时说的八个字:斗拱雄大,屋檐深远。如果你有机会去佛光寺,你会感到震惊,因为它的斗拱真的很大。
日落时分,佛光寺东大殿
宋代和唐代的形制还比较接近的,但相对来说斗拱的材料就开始变小了,出檐的深度就也开始变浅。真正的一个大的变化,发生在元代。我们现在看元代的建筑,特别是到了之后的明代建筑,斗拱已经不发挥原来的作用,变得更小。元代以前的中国建筑的斗拱体系都是真实的,元代以后斗拱变成了假的,是装饰性的。
中国传统建筑的第四个特点是依靠完整的社会文化体系。如今,建筑是一个专业领域,学过建筑的人懂建筑,学过建筑设计的人才可以设计建筑。事实上,在古代中国,有一系列的设计问题,如一些大学生和知识分子,如礼部官员,他们决定建筑的平面布局。他们非常清楚建筑的整体图案。就像中国的语言体系一样,中国古代建筑是一个整体的社会体系,每个人都知道它的结构和文化内涵。
我经常举个例子来解释当时人们对建筑的理解程度。读汉代史书,读《史记》,会看到霍去病马踏匈奴,获胜归来,汉武帝赏了他400多套房子。什么概念?也就是说,房子的一个房间可以作为测量单位。我可以给你400多套房子。你会清楚地知道这400多套房子有多大,是什么样子,不需要补充规定。整个社会有一个完整的制度,建筑是中国建筑的一个特殊场所。
第五个特点是中国建筑的特殊材料、纹理和纹理。现在人们经常取笑现代建筑师,说建筑师不喜欢颜色,建筑是灰色的。其实是有特殊原因的。比如为什么西方文艺复兴后的建筑不是很有色彩?因为文艺复兴需要复兴希腊和罗马,重塑审美。当他们研究希腊时,他们发现雅典卫城是白色的,所以现代建筑最喜欢的颜色是白色。至于古罗马的建筑,当时是废墟,没有其他颜色。
古罗马城市遗址
考古学家会告诉你,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希腊建筑是彩色的,但由于时间的推移,颜色被冲走了,所以我们认为它是白色的。一旦形成了这种审美兴趣,人们就会习惯性地使用它。
当然,当西方现代建筑的话语体系形成时,它实际上受到了东方特别是中国建筑传统的极大影响。这种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日本建筑实现的。使用自然的材料,颜色偏好黑白两色,日本建筑中这种非常简约朴素的材料和做法作为一个基本原则,被西方的现代建筑学去了。在宋代与中国的交流中,日本形成了这样一套语言体系,学习了宋代的简约审美。因此,中国建筑传统间接影响了西方现代建筑的重要审美特征。
中国建筑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材料和纹理。中国建筑中使用的大量天然材料,如木材、土壤和砖,实际上是可再生的天然材料,形成了一个天然材料的系统,一般具有非常丰富的纹理。
最后,颜色很重要。色彩丰富甚至艳丽,是中国建筑的传统,基本保存在官方建筑中。例如,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最早的建筑纪录书。在宋代的《法国建筑》中,彩画部分完全保存下来,基本上与故宫看到的彩画系统一致。从色彩丰富的五彩遍装到最纯净、最纯绿色的碾玉装,大概有五种色彩体系。中国的建筑总是如此丰富多彩。
宋代五彩遍装彩画恢复示意图,吴梅画
当然,会有变化。例如,当我们看宋代的《千里江山图》时,你会看到建筑是黑白的。事实上,它表现在山川之间。基本上,这些村庄或农场都是这样的。它怎么能成为一种文化观念?事实上,这与儒家思想的繁荣直接相关。一切都是劣质的,只有高阅读基本上就是这样一种价值观。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学者的住所。
当然,还有一个我们以后看不到的系统,比如只保留木材的本质。这应该与唐末至宋代佛教的禅宗文化直接相关。它追求更简单、自然和直接的形象。随着明代禅宗在中国的结束,禅宗去了日本,这种审美在中国的世界里很少见到。现在江南有农村民居,保持着木材的本质,应该是宋代文化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