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民居建筑有哪些特点?
汉代以后,庭院式住宅逐渐成为川西民居的主要形式。它之所以受到群众的欢迎,是因为它特点:
首先,外部封闭,内部开放,既符合家庭伦理,又具有良好的隐私。中国有句老话:兄弟在墙上,外面的侮辱。这意味着:兄弟们可以在家里争吵,但外部应该非常团结;如果外人欺负,与外界保持一致。
这种家庭伦理,对住宅提出的要求是:对外封闭,对内开放,各方便。在住房的功能分配上,既要体现“尊卑有序”(长辈住上房,儿孙住前院),还要注重“内外有别”(女人的卧室要隐蔽不能正对客厅,避免外人轻易瞅见)。正是这种伦理道德和生活习俗,2000多年来,四川人一直喜欢封闭开放的庭院式住宅。
庭院式建筑由于外部封闭,可以减少室外噪声对内部的干扰;内部开放,庭院和房间联系方便。因此,这种布局被官邸、衙门、书院、祠堂、会馆等建筑广泛采用,已成为四川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
在成都同仁路和支机石街的拐角处,由三进院的民居改造而成的成都画院依然保留着合院式民居的基本特色。
二是大出檐,小天井,符合多雨、潮湿的地域特征。四川自古就有“蜀犬吠日”、“巴山夜雨”之类的民谚。总之,阴雨天多,日照时数少,是川西地区的气候特征。“大出檐”,既可保护墙体,又可创造一个方便联系的生活空间。
由于屋檐较长,整个院子的屋檐走廊可以连接起来,夏天可以阻挡烈日。四川民居擅长在雨天巧妙地布置天井。天井的数量往往成为房屋规模的象征。四川的天井比北方的小。北方的天井主要是为了晒太阳,而四川的天井主要是为了通风。
四川民居中最小的天井面积不到1平方米,但对房屋的通风、通风、除湿、采光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人们做过实验,天井越小,通风效果越好。因此,小天井是四川民居的重要特点之一。
三是木穿斗,冷摊瓦,形象优雅,川西民居散热良好,多采用穿斗木结构,冷摊瓦屋面。
穿斗木结构材料较少,木柱截面仅10厘米以上,穿斗尺寸多为8×18厘米左右,农民可以在田角或房子后面的林盘上种植这样小规格的木材。新种植的树木可以在大约5年内成为材料,完全符合当地材料和因材设计的建筑原则。川西气候温和,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夏季温度很少为37℃以上,冬季气温很少为0℃以下。
因此,传统住宅一般不保温。不仅墙壁没有保温,星顶也只是冷摊瓦——用厚度只有1厘米左右的小青瓦,没有粘合剂,只用三块(每块瓦只有1/3的露面)的方法铺在瓦子上。
由于夏季黄昏后室外温度迅速下降,由于温差对流,室内热空气根据热升冷降的对流规律,通过冷摊瓦之间的间隙放到室外,使室内温度迅速下降,这就是冷摊位可以继续的原因。
由于川西民居结构材料袖珍,屋檐下不需要斗拱,只需要支撑弓和支撑来挑选屋檐,从远处看屋顶轻薄,与北方厚屋顶形成鲜明对比,被建筑专家称为轻盈优雅的感觉。
木质建筑的使用寿命一般只有二三十年,尤其是在潮湿多雨、风速较小的地区。此外,社会变化、人口膨胀和独家庭院大多已成为许多家庭共同居住的大型庭院。因此,很难找到原始的庭院。